或许是被冠为“第六代”导演的缘故,路学长老是给人以“地下导演”的错觉。在《卡拉是条狗》的首映式上,路学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拍电影的目标很明确———跟广大观众见面。”
“卡拉”并非“狗电影”
记:柏林电影节中《卡拉是条狗》取得了成功,但是出现了一种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欧洲媒体对这部影片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卡拉”这条狗而不是老二身上,似乎他们关心狗更胜于人。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路:西方人确实对于狗特别关注,他们那里爱护动物是一种全社会的共识。不过,我认为他们对电影中表现平民生活的部分更为关注。葛优原本在那边知名度就不小,可是不少人看了一半也没认出这是他,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效果。狗确实是吸引人的一个东西,但观众看的,除了人才是狗。
让葛优“非职业化”
记:葛优是一位很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但是在你自己以往的作品中强调的却是用非职业演员。请问你用葛优是不是出于票房的考虑?
路:在我以前的作品中,我确实是非常强调用非职业演员,我认为他们不会有职业演员“做戏”的感觉。至于这次的《卡拉是条狗》,用葛优是觉得他特别适合演这个角色,他之前曾经塑造过不少小人物,都取得了成功,而且他在塑造人物方面特别有力度。在拍摄时,我对他的要求很明确:非职业化,就是要求他有“非职业感”,让观众看不出他是演员。
记:许多人以“草根”、“平民”来形容您的这部作品的风格。您觉得这类关注小人物的平民电影的前景如何?您以后的戏路打算怎么走?
路:首先我认为电影市场应该是多样化的。无论是平民电影还是别的类型的电影,都应该有自己的观众群,我并没有“平民电影还能走多远”的担心。我觉得这方面我们国内做的还远远不够。就我来说,并不是导了“卡拉”就被贴上“平民导演”的标签,如果可能,我会尝试更多不同的风格。
欣赏“独立精神”
记:您的电影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人风格,这是否表示您更注重电影的独立性?此外,有不少青年导演因为无法在体制内创作,故选择了地下电影路线,请问您怎么看?
路:不少人提起路学长,都认为这个人搞的是“地下电影”、“独立电影”,我可以跟你说,我从来都没有做过“地下电影”。不过,我十分欣赏电影中的“独立精神”。说起体制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电影人,你要在体制内拍片你就必须面对体制,面对审查。现在的体制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比如“卡拉”这部片,剧本送审时有40多条修改意见,等到部分完成送审时只有十几条,最后拍摄完成后是一次就通过。我的电影目标很明确:跟广大观众见面。我觉得我既然走上了电影这条路,就要有心理准备来应对可能发生的一切,如果审查通不过,我可以修改,不断修改到通过为止,但是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
本报记者阙道华实习生汪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