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刚宣布要以“不再出书”这种“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反抗盗版的余秋雨,这个月又要出书了。又见余秋雨,在他的《欧洲之旅》一书即将面世前。余秋雨称,改变初衷再次出书,是因为行走下来,感到文明背后蕴藏着危机,而人们依旧浑然无知,一个文化学者有责任表达出对这种状态的关注。
在不知不觉中,余秋雨已经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对世界三大主要文明现状的考察。他说,这15年,他实际上是在做“行为艺术”,从中华文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到阿拉伯文明——《千年一叹》,以及刚刚完成的欧洲96座城市的系统实地考察,之所以要这样“苦走”,是因为“这是一个行动的时代”。15年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余秋雨感到世界的变化,已经不是稳坐书斋就能洞察的了,不行动就意味着对于真实面貌的无知,于是他“卸耻出行”。结果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整体性影响的文明,基本上都被他涉足,他从文明兴衰的视角,留下了一百多万字散文笔调的记述。日前来京,余秋雨为科技界做了一场演讲,当他看到“文化旅行者”的称谓,“非常感动”。
与余秋雨交谈是很愉快的,他是一个“说家”。他也往往能在重大场合起到调节和活跃气氛的作用,在“千禧之旅”、“欧洲之旅”行程的种种危险面前,他的这种品质也发挥了特别的作用。但是,在余秋雨的文字中,总有浓厚的沉重在显现。对此余秋雨表示:“沉重是我内心的真实。在欧洲,走过许多边边角角之后,当我看到人们坐在路边喝咖啡、赏景、闲谈,我感到这种闲在的不真实。我想,灾难如果突然降临,他们也会浑然不知。‘9·11’事件发生时,美国人就是这样。表面的浮华,掩饰不了所谓发达文明的脆弱。欧洲已经处在这样的边缘,并且全然没有警醒。”余秋雨对于他的这种预言报以十分真诚的肯定。但是空间的错落决定了欧洲人还不会在意一个中国旅行者的想法,因此他还只能把自己的所见所想,给我们自己人说说。
走过那么多地方,余秋雨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在以往对于中华文明的考察中,他看到了千疮百孔,甚至满目疮痍,但是走马观全球的生存环境,他切实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浑厚与磅礴。“绝对不是唱高调,中华文明有着不可比拟的‘历史性优秀’,她的优势在通观之后可以深刻理解。这就像我们看自己的妈妈,很长时间里我们说,哦,妈妈怎么不那么漂亮,她怎么不那么优雅……她有一千一万个毛病!而终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妈妈实际上真的很不错。”
如果今天你给马兰打个电话,问她余秋雨近来的心情怎么样,她会告诉你:“9·11”之后,不太好,挺沉重——余秋雨是这样的人。(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