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电视剧前瞻

变化之中的不确定

  (主笔:吴三羊)2014年的电视剧行业,徘徊中透着小惊喜。而对于翻篇迎来的2015年,在被寄予希望的同时,则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这一年,“一剧二星”正式落地执行,而剧“变”所带来的阵痛与两极分化,或许就在一瞬之间。这一年,荧屏上依然有“中国梦”以及具有纪念意义的“反法西斯”主题播出月,而目测大批抗战剧已在后制的路上,亟待轮番释放,轰炸荧屏。这一年,“限古令”下的古装剧或许有些愁,愁配额指标,愁播出档期。而这些不利的表象下,或许也能带来同业竞争的新格局。同样在这一年,海外剧将先审后播,无法再同步播出。一夜之间盗版重回,抑或就此催生对网络自制剧的空前关注?如果展望2015年,有剧变,有破局,也许也有更令人难看透的“ 不确定性”

  关键词:一剧两星
  播出风险不确定性 助自制剧、定制剧风起

  在维系了多年“一剧四星”的生态链后,2015年,电视剧生态链正式进入到“一剧两星”的时代。无论从“四星’拼播到“两星”,还是从一晚“三集”到“两集”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到这条生态链的每一主体。而对于播出平台而言,一晚两集,在集数不增加的大前提下,单部剧集的播出周期注定会拉长,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一部剧收视高低的风险性。这背后更考验播出平台的选剧能力以及话题宣传的把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不少电视台纷纷加大自制,定制剧的步伐,参与到电视剧的制作环节中。就电视台而言,通过采取定制剧的形式,不仅能对剧本、导演、演员等进行前期的把控,找到切换自身平台以及观众粘合度的剧,更能减少电视台在市场淘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而以定制剧的形式,与制作公司联合招商,分享收益等,亦将成为电视台、制片方拓展盈利空间的全新方式。从今年各电视台的招商计划来看,湖南卫视在现有剧场基础上,新开辟的“青春进行剧场”,便以周播自制剧的形式,主打时尚、青春类的偶像剧。而在2014年试

水自制剧《红高粱》大获成功后,山东卫视今年也加大了自制、定制剧的制作。诸如《大秧歌》、《搭错车》、《琅琊榜》、《石敢当》、《大刀记》、《渔岛怒潮》等一批定制、自制剧都将陆续上马。

  大剧趋于一线平台 卫视贫富分化明显

  有业内人士预估,一剧两星下,电视台的购剧成本平均涨幅将达25%左右,尤其是一线卫视的增幅将达40%左右。对电视台收视率牵一发动全身的剧场资源,依旧会成为今年各大卫视火拼的焦点。虽然“一剧两星”使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在“量”上得到了释放,题材更趋于多元化。

《搭错车》

但购剧成本的增加,也使卫视竞争格局或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从目前各卫视祭出的2015年拟播项目来看,拿大剧、抢大剧几乎了成为一线卫视的采购策略。诸如《芈月传》、《虎妈猫爸》、《何以笙箫默》等一系列大剧的“两星”首播联播平台,无一例外地锁定在一线平台,而对于资本相对逊色的二三线卫视而言,或许只能在激烈地竞争格局中,找准平台气质,走差异化的选剧路线。不过即便卫视剧场资源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但可以预见的是,“一剧二星”下,卫视剧场之间的竞争格局或许会更满充满戏剧性。其中不乏一些小台“以小博大”,“田忌赛马”,靠独特的编排和选剧眼光,成为一剧二星下的高性价比“黑马”。

  一剧二星下 1.5轮跟播成热潮

  虽然从理论上讲,“一剧两星”下,每年新播出的剧集数量会比“一剧四星”时代有所增加。但也并非所有的电视台都能担负得起全年买独播剧、首轮剧的高额成本。尤其对于很多二三线卫视而言,今年不少平台主打采购二三轮剧,以求追求性价比。事实上这样的“性价比”在去年年末便产生了一定的试水效应,诸如《杉杉来了》、《神犬奇兵》等,作为二轮剧在一些二三线平台播出时,其所产生的收视效应,甚至比同时期个别首轮剧的成绩还要好。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作用下,卫视竞争版图上,在今年催生一种新编排策略——1.5轮跟播。暨以低于首轮剧的购剧价格买入,在首播平台播出之后,再跟进播出。像刚刚开播的《何以笙箫默》便是典型的例子。在首播平台江苏、东方播出后的次日,安徽卫视便在非黄时段跟播这样的形式,不仅让片方一定程度上减轻回收成本的压力。对于沾“大剧”红利的跟播平台而

而言,首播平台的前期宣传和话题造势,也为紧随跟播的平台带来了几乎“免费”的宣传效应。不同时段的差异化播出,亦能给观众提供更多元化的收视选择。相比时隔几月再跟播二轮剧的做法,1.5轮跟播的做法,实则更具有一定的性价比。

  关键词:限古令 古装剧
  指标在前 古装剧档期争夺厮杀空前

  今年伊始,一部《武媚娘传奇》燃起了观众对古装剧的收视热情,大有揽下“新剧王”的名号。然而在越发趋紧的“限古令”下,“武媚娘”或许只是坐享播出红利的个列而已。受2014年“中国梦”排播的影响,被积压的大批古装剧,纷纷涌入2015年,与一批新待播古装剧,在播出档期的争夺上,呈空前激烈的厮杀状态。

《芈月传》

  按总局此前下发的“限古令”——卫视黄金档播放古装剧的比例不得超过播出总量的15%来计算,“一剧两星”下单个上星频道,全年能播放古装剧的份量大约在110集左右。而湖南卫视每周只播出12集的量,其全年播出古装剧的分量则大约在95集左右,(注:被认定的古装正剧不受限)。虽然其一部85集的《武媚娘》采用跨年播出,但这样的超长剧也基本消耗掉湖南2015年古装剧指标的近四分之三。这样一来,其他古装剧若想再挤进湖南卫视黄金档,只能“望眼欲穿”,要么坐等2016年新指标,要么只能走运,赶在2015年末尾,以跨年播出的形式消化两年的古装剧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四星拼播的时代,二三线卫视与一线卫视组成购剧联盟,坐享购剧成本的“红利”。然而“两星拼播”后,这样的红利和优势已几乎不再。对动辄投资上亿的古装剧而言,大部分二三线卫视单独采购的积极性并不太高。而小台的“互联网价值”始终有限,播出的古装剧往往在互联网难产生二次传播的效应,因此既兼顾收视又要产生互联网点击价值的古装大剧,几乎自发地在今年朝一线平台集聚。从目前各一线平台的拟播计划来看,古装剧

指标基本上被《芈月传》、《女医明妃传》、《琅琊榜》等几部长剧,超长剧给提前预定。诸如《美女私房菜》、《兰陵王妃》等一些卡司以及话题相对较弱的古装剧,便很难在卫视平台上得到及时的消化,播出档期亦并不明朗。即便是此前火热的武侠小说改编系列,在今年也相对遇冷,由于市场关注度的减弱,不少卫视对其多持“谨慎”态度。

  同业竞争“你死我亡” 周播剧场需破局

  古装剧排播的不确定与混乱,一定程度将造就2015年古装剧同业竞争的“你死我亡”。而以超长剧或定制剧提前占满一家卫视古装剧指标的做法,抑或成为一种同业间拼人脉,拼关系的新竞争博弈手段。像年初开机的古装剧《武神赵子龙》便早早以定制剧的形式,被湖南卫视拿下,虽然播出档期并未敲定,但已不愁播期。此外,限古令下,另一考验片方,电视台“博弈”能力的是如何去界定一部古装剧属于“古装偶像”还是“古装正剧”。类似历史人物传记

类的古装正剧,因不受“限古令”的限制,已成为诸多片方、电视台借此打擦边球争取古装剧播出空间的方式。但随着电视剧播出管理政策的越发趋紧,总局方面对古装剧的界定标准或许会在今年更严。像2014年年末《云中歌》中途撤档,便在于其中一家电视台古装剧指标超标,而该电视台起初以为其播出的《卫子夫》因不属于“限古令”的范畴而有足够的播出指标。类似这样打擦边球而“马失前蹄”的现象在今年或许还将发生。

《花千骨》

  在古装剧指标有限的情况下,湖南卫视从去年起开辟《钻石剧场》,在非黄金晚间时段,消化古装剧。而今年这一剧场依然将延续下来,并主打古装剧。诸如《花千骨》、《少年四大名捕》等剧,早已占得先机,提前抢占《钻石剧场》的播出空间。值得一提的是,“钻石剧场”首部试水的作品《古剑奇谭》虽然取得现象级的点击与收视,但并不能佐证这一剧场已高度成熟性。从目前来看,“钻石剧场”依然存在着季节性的收视不稳定性,尤其是与学生观众的粘合度较强,这样冷热不均的情况是否能在今年得到“破局”,亦能为中国式周播剧场找到新的思考方向。而从目前各大卫视的排播计划来看,周播剧场的商业价值,已被很多电视台意识到。今年不少一线卫视都有再试水周播剧场的意愿,只是在播出剧目来看,若要单纯地“复制”钻石剧场模式,或许并不是其最终的出路。

  关键词:抗战剧 反法西斯
  一剧二星 中低成本抗战剧相对保险

  一剧两星的马太效应下,电视台对剧目的需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顶级大剧集聚于一线平台,中低成本的“小剧”则趋向二三线卫视。这其中一向对明星级别要求不高,成本相对“中低”的抗战剧便成为了二三线电视台青睐的,最为保险的一种类型。从今年秋推会各大影展所展出的剧目来看,近一半的抗战剧,回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尽管圈内一度盛传,一剧二星下,新开机的剧目有所减少,但在横店影视基地,其新开的的电视剧中,有近一半也都系抗战剧,甚至有消息称,个别电视剧的成本已压缩至60万一集的水准。

  事实上,相比古装剧受配额指标的限制。目前暂无受限的抗战剧,在可操作的播出档期上,空间很大,一定程度上也减轻制作公司“一剧二星”下的发行难度。而相比古装剧、现实题材剧而言,抗战剧其自身有着高融合的百搭能力,虽然其核心在“抗战”,但无论动作、悬疑还是爱情、偶像等元素,都可被借来、融合化为收视的一大卖点。这也成为“抗战剧”在数量上一直不衰的重要原因。

  反法西斯播出月 抗战剧将成绝对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正值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按照去年近3个月的“中国梦”主题展播月来预估,今年7-10月,依然会有“反法西斯主题”的播出月。自然而然,抗战剧将成为这一期间绝对的播出主流。而从去年年尾各大卫视所流出的招商规划来看,每家卫视基本上都储备有2-3部抗战剧,以主动应“被动”。播出政策的刺激所带来的市场需求,便令抗战剧成为2015年热门剧种的一大驱动力。不过“繁荣”的背后,需要理性看待的是,近几年来抗战剧的创作很多已进入瓶颈期,即便“手撕鬼子”等一批闹剧,已在大面积地去“雷”,但依然缺乏像《亮剑》之类的硬货作品,大多数题材同类,缺乏新意。而2015年是否有这样的“现象”作品产生,值得期待。

  谍战剧“风险性”增加 难再见“北平无战事”

  如果从泛概念的角度来讲,谍战剧亦属于抗战剧的门类。不过在2015年若要出现类似《北平无战事》这样投资超1.5亿,集结诸多大腕的高智商谍战剧,概率将会变得很小。甚至这一类型在2015年的电视市场中将呈缩水的趋势。

  相比其他剧类而言,谍战剧对演员的要求极其严格,启用的多为演技上能压场,腕儿级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但这样一来若要追求品质,其自身投资规模便直接与演员的片酬构成正比关系。遗憾地是,谍战剧的“短板”在于缺乏商业空间上的大作为,难有植入广告方面的收入回报。而一剧两星来临后,就片方而言,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两星”的盈利困难,而相比古装剧,谍战剧的互联网版权价格又难以体现“一星”的市场价值。因此,在2015年,谍战剧或许将会是“一剧两星”下的一大牺牲品。尤其在回收成本与投资、品质之间的矛盾上,将会是今年想要涉足这一领域的影视公司,最为纠结的地方。

  此外,即便《悬崖》、《潜伏》等一批谍战剧,曾取得高收视与高话题,但随着此类剧审

《锋刃》

查尺度的越发紧张,直接导致了其在市场上的“遇冷”。以刚刚过去的2014年为例,《异镇》临开播撤档,《风筝》“临阵折翼”,《寒冬》难见上星。一大批谍战剧要么上星困难,要么回炉“重改”,早已没了“风光”。造成这样“被动”的局面,一来在于制作方对谍战剧创作尺度的把握不准,太过自信于与审查主管部门的沟通能力。二来在于,很多谍战剧前期创作所掌握的政策尺度,到了正式播出时期,已发生很大变化,最终前后的“不协调”,只能以现行的创作尺度进行后期肢解。这便造成一些剧在收视反响上大打折扣,像2014年-2015创下央视购剧纪录的跨年大剧《锋刃》,尽管播出前被一致看好,但在其顺利出鞘后,却并未取得如期的播出反响。所以“红线”在前,制片方既要把握尺度,又不能碰触禁区,这着实需要一番学习和练就内功的能力。

  关键词:海外剧 自制剧
  海外剧先审后播,重回盗版时代?

  《武媚娘传奇》因“胸多”吉少,被勒令回炉修改重造,成为年初影视圈的一大热门话题。而其背后也折射出总局对电视剧管理的一些风向。即便通过审查,但播出后的管理,或将成为一项工作的重点。事实上,与国剧形成呼应的是,视频网站的海外剧引进,今年同样在管理上将会趋紧,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实行“先审后播”后,海外剧难再做到与国外同步播出。一些热门的美剧、韩剧今年要在视频网站或许播出,至少待该季剧集更新完结,总局审查通过后,方可上线。不过海外剧引进的“剧变”背后,也曾引发部分人的隐忧——在国内推迟上线后,盗版是否会死灰复燃。不过从目前的一些管理迹象来看,防盗版,维护版权利益,或许将是各视频网站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将要联手开展的工作。

  不过平心而论,相比国剧的全民性而言,海外剧的受众一定程度上还比较“泛小众化”。与全网点击量动辄就好几十亿的国剧相比,海外剧虽然在国内被一些精英人群所追捧,但其所产生的全网点击流量的比例,其实并不算是视频网站的最主要流量。而在海外剧版权价格,尤其是韩剧引进价格渐趋“火热”,比肩国剧的当下,视频网站面对海外剧政策的紧缩,对引进或许将持谨慎的态度。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视频网站发力、火拼自制剧领域注定将成为今年同业竞争的一大焦点。

  网剧方兴未艾 超级网剧或成主流

  有数据统计,2015年网络自制剧可能会达到1500集至1700集。几乎每家视频网站都储备有4-6个网剧项目。而相比以往粗放式的网剧制作,如今的网剧已迈进到2.0的竞争时代。尤其是搜狐视频去年单集投资规模超100万,制作规格不输电视剧的自制剧《匆匆那年》创下点击近10亿的成绩后,类似这样的超级网剧,将成为2015年网络自制剧竞争版图上的一大核动力。诸如

《匆匆那年》

《无心法师》、《盗墓笔记》、《鬼吹灯》等一批已拍摄,或酝酿中的超级网剧,早已吸睛不少。而从目前一些迹象来看,传统知名电视剧制作公司纷纷与视频网站试水合作网络长剧,以拓展传统电视剧之下的盈利与营销空间。像搜狐视频便与国内知名制片人蔡艺侬、侯鸿亮等携手定制周播长剧。而在韩剧引进受限以及版权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类似搜狐视频与韩国制作公司一些联合制作剧集的方式,亦将成为引领行业的一大的风潮。不过需要理性看待的是,2015年,主管部门对网剧的管理尺度依然不会松于传统电视剧,而网络剧的线下线上营销模式相比传统电视剧而言,尚未真正成熟。如何在既定的尺度之下,做出符合互联网平台与受众气质,获得高点击与高收益的网剧,或许直接影响到视频网站在网络自制剧领域的竞争格局。

  相对于电影圈郭敬明和韩寒的新晋导演风云路,电视剧圈的2014年,导演也很出风头,但风头绝没那么大。一方面演员和编剧的风头不断让广大导演们不免显得有点落寞,观众们的关注点,总是聚焦不到他们身上。这有点悲哀,但对导演们来说也早就习惯了,他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掌握主动权的方式,于是导演们更积极地身兼编剧、制片人甚至主演几重身份。另一方面,电视剧大牌导演们纷纷转战电影圈去撞南墙,高希希、赵宝刚,都一战遭遇滑铁卢,也让2014电视剧导演的话题,离电视剧有点远。

  编剧圈的事儿2014年尤为热闹,也许这是因为如今幕后工作者要发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方便。从年头宋方金与宋丹丹关于“演员该不该改剧本”而引发编剧圈集体发声的大论战,到年尾于正涉嫌抄袭琼瑶的法庭审判,编剧成了2014年电视剧一个不能忽视的名词。电视剧是剧本的艺术,是情节的艺术,不论通俗还是雅深,直接取决于剧本的道行,而这道行又直接取决于编剧。于正与琼瑶的抄袭官司,我们无意于指责谁对谁错,只是希望这场关于抄袭与借鉴的大讨论,能真正引导大家正视创作。是不是抄,也许吵一吵就有结论了;但是不是好,却总要牺牲太多的资源去证明。于正剧最大的贡献是造星,以及证明强情节的重要性,但牺牲了逻辑和细节的强情节是否有意义?意义有多大?选错路,就是一场灾难。

  迈向2015年,有个叫做“一剧两星”的大石头迎面压下来,势必打乱(也许已经打乱)现有的电视剧行业格局,但2014年涌现的一批有情怀有格调的制作公司,我们仍然愿意相信它们在行政禁令与市场调节中发展壮大的无限可能。山东影视集团的作品在上文中已被夸奖,这家制作公司从纯爷们路线到优质偶像加盟,表现出积极的、喜大普奔的创作理念——好包装、好质感,加上好颜肉,多么大快人心。新丽传媒从鲜明的精品剧路线今年非常抢眼,都市情感剧中,《一仆二主》和《大丈夫》给2014年开的好头,一直到年尾也没被超越,而2015年的《虎妈猫爸》和与唐人合作的《女医?明妃传》同样是可以预见的热门作品。而与前两者有明显区别的欢瑞世纪和华策影视,同样是规模庞大的制作公司,他们的作品更通俗。欢瑞旗下工作室众多,也就完全不缺热门明星的自制作品,而华策更是财大气粗,雷剧占领半壁江山,越被吐槽越声势浩大。

  在一大鱼吃小鱼的变动之后,中国的电视剧产业小公司更加难成气候,我们更希望有财有势的行业大佬们,能更多的做些好剧,蜘蛛侠也说了,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