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4k与4k带来的意想不到

  在开拍前,《匆匆那年》出品方搜狐视频便敲定采用“4k”技术,做中国首部4k网络周播长剧。这在制片人朱振华看来,是一种很好的尝试,“那个时候很多厂商做了4k电视,但就是缺乏相关的内容。”不过4k对于这个年轻的剧组而言,一切都是全新的。也因为相对陌生,在后期制作的流程上,很多人都低估了其巨大的折腾能力。

  4k技术流程负责人王斌之前曾负责过电影4k的制作。当初接触《匆匆那年》项目的时,搜狐视频提出要做全流程的4k,从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到成片输出,都要保证4k的品质。“所以互联网平台的4k是我首次接触,挑战很大,尤其是编码时间和转码时间特别紧张,也特别麻烦。”

  按4k技术的量化标准。在处理解码的时候,一般的电脑是无法胜任工作的,“只有支持4k的专业服务器才能胜任。”为此剧组在后期的专门升级了设备。但令制片人朱振华却没想到的是,4k对设备的要求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如果按一般经验去操作,采用4k技术后,后期制作的时间不是1-2倍的倍增,而是7-10倍时间的倍增,随便拷一个几分钟的片头,都是几百个G的存储空间。”所以在流程最初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制作过程中哪怕一个字幕的修改调整,经过数据的储存,转码等规定流程后,“我们都需要12-20小时的调整周期。有时候有个小错误,一改就是一天。”

  虽然之后剧组对4k技术流程大大进行了优化,但《匆匆那年》采用周播剧的播出形式,播出期间的后期制作依然让人觉得时间太“匆匆”。由于导演姚婷婷对片子的质量要求很高,通常每集样片的定剪都是临其快要上线的前10天才完成。“定剪后,各部门的工作便格外地紧张,画面渲染、4k、特效、音乐等,通宵达旦的加班,也太正常不过了。”

挑战4k与4k带来的意想不到

  7月30日,《匆匆那年》在北京电影资料博物馆首映。这是国内第一部在影院进行首映的互联网长剧。朱振华说,之所以要在影院办首映,“也是想看看4k画质能否经得起大银幕的考验。”这一天,单从媒体的报道口径中,首映顺利,完美,“零差评”。但期间不为人知的“惊心动魄”却让朱振华揪心连连,后怕不已。

  按原计划,当天下午2点半,《匆匆那年》进行首映,这也是它第一次接受业界、媒体、观众的检阅。只是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最为关键的4k数字硬盘,在影院进行拷贝的时候,由于使用的是全新硬盘,“拷到98%之后动也动不了,想了各种办法依然拷不进去。”此时距离首映只剩不到3小时,“当所有人落座,准备揭开你的红盖头,可要是发现新娘都没有了,大家来看啥呢。”朱振华说。

  各番权衡后,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再让后期制作机房生成一个拷贝硬盘,全城“生死速递”。偏不巧,那天北京的交通特别堵。王斌说,从东边穿城到西边,负责送硬盘拷贝的人一路飙车。

  拷贝一直不来,首映的时间一分一秒地逼近。在电影资料馆现场的制片人朱振华也急,一遍又一遍地打电话催,“已经是想到了最优的办法,直接给开车的师傅说,到了电影院路口给我打个双响,我在那等着,车一停,窗户一打开,拿起硬盘就狂奔。”在首映现场后台的姚婷婷对这一“意外”印象也很为深刻,“我那天碰巧穿着一条特长的裙子,行动有些不便。制片人就叫我不去操这心了,可我看到他满头大汗地跑上跑下,当时我跟着也特着急。”

  最终生死速递来的硬盘拷贝,如期地在首映前运转成功。朱振华说,看到拷贝的进度从99.8%变到100%的时候,先是紧张地发抖,继而是欣喜到和所有人抱在了一块,“这个场景恐怕是我这一辈子都难忘的。”导演姚婷婷后来感慨,“想来想去,真的是好事多磨,我觉得上天还是很偏爱我们的,那么多次突入其来的事情,以为感觉不行了,然后突然好了……”

  2014年7月30日这天,《匆匆那年》首次面对公众,“零差评”。8月4日,《匆匆那年》正式上线,与网友见面,9月29日《匆匆那年》完美收官……

  收官之际,导演姚婷婷回顾《匆匆那年》的前前后后,感慨良多,“所有人跟《匆匆那年》像谈了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可当生命里《匆匆那年》这一页将要翻过去的时候,你的感觉就像分手,失恋了似的。不舍还是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