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团队的理想主义与完美细节控

  《匆匆那年》在筹备期间,就定下要以电影的标准来打造的基调。在姚婷婷看来,通常电视剧拍摄就是机位一摆好,演员过来演,然后全景、正反打,换机位。“但我们这样年轻的团队,为什么要做这样老套机械化的创作呢。”因此在影像表达上,《匆匆那年》并不是一部靠台词来堆砌的电视剧,更富有电影化的质感。

  但就是执意地追求质感,追求细节完美,这一定程度上造成摄影等工种的拍摄的难度和周期的进展缓慢。摄影指导周文操后来也说,传统电视剧可能一场戏几页纸就拍过去了,但这部剧台词少,场景多,是拿着拍电影的标准去做,“所以每天只能甩戏,落戏。”

  每天都在“甩戏”“落戏”,同样让制片组有点焦虑。曾有人对姚婷婷说,一些戏可以重点拍,一些戏差不多就行了,“不用每一场都那么使劲。”

  或许这就是新导演成长所付出的代价与经验。后来姚婷婷总结,就是太想追求电影的质感,太想把脑子的想法尽最大化地实现,“但有的时候可能是比较理想主义,觉得这个想法特别好,所以花足够的时间去拍。但到制片人那儿,就是一个棘手的超期问题。”好在到最后制片人朱振华释然了,“我们心甘情愿地超期,看到导演是在为质感不妥协的情况下,奔着作品好去努力的,剩下的只能是支持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