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寻”杨玏的逆袭——从全票否定到全票通过

  在《匆匆那年》还在进行剧本大纲创作同时,演员的甄选工作也已开始。最初在启用新人的问题上各方的争议比较激烈。从制片人朱振华的角度来讲,影视剧的核心是故事,花钱应该花到刀刃上,“有名的演员来来回回就那几个,如果好的作品摆在那,即便是新人,只要合适,观众依然是会认可的。”后来朱振华也说,当时执意坚持用新人演员的时候,特别有种年少轻狂的劲儿,甚至不乏想推新一代演员的企图,“就是不服这个输,不信泱泱大国就不找出来一个合适的陈寻,乔燃,方茴……”

  然而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总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匆匆那年》由于有着广泛的小说基础,每个人心中同样有着自己定义的陈寻、乔燃、方茴。一部剧演员的甄选是否契合,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成功与否的关键。

  原著中笔墨最大的“陈寻”,其实并不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角色,虽然外形方面,小说中他是个人见人爱的美男,但在情感上转变很大,高中与大学时代也呈现出截然变化的俩个人。影像化后的陈寻对于演员而言,需要更多的不仅仅是外形上的贴合,更多地是演技上的考验,“要求长得要帅,但国内很多年轻演员戏好的又太少了。”姚婷婷说,陈寻的这个角色和其他角色一样,剧组几乎跑遍各大经纪公司和高校,苦苦寻觅,“虽然有几个来试戏的演员的戏演得非常好,但形象上又不是陈寻的感觉。”

  如此的反复与纠结,让导演姚婷婷一度很痛苦,心中关于陈寻的候选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在你没有心里特别确定之前,你总会有一百个怀疑,需要你在心里去反复验证,去确定。”这样的“痛苦”往往也反作用于来试戏的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杨立新的儿子杨玏为“陈寻”这个角色前前后后来剧组试戏了4、5次。后来他形象地比喻成这段选角的经历,“特别像跟一个QQ网友聊天,每天还没事给人家充点Q币,买点衣服什么的。”

  制片人朱振华透露,《匆匆那年》演员的敲定采取的是投票机制,“投资方,制片人,编剧,导演,副导演各一票。绝不是别人塞个演员进来就能定的。”在《匆匆那年》播出之后,不乏杨玏饰演陈寻年纪偏大的争议。其实早在选角期间,这都是片方所能预料到的,“我们之前也有这样的担心。他第一次来试戏的时候,我们是全票反对的。”朱振华说,最终改变这个

决定的是杨玏最后一次来试戏。前前后后折腾了几轮的杨玏事实上在那个时候也不知道说什么,聊什么了。于是在进剧组房间前他喝了两罐啤酒,进去就给在场的主创讲起了当年自己当班长的情景。“说着说着,真的就在一刹那把我们打动了。杨玏就是陈寻。”

“陈寻”杨玏的逆袭——从全票否定到全票通过

  最后一次试戏,杨玏以五票“逆袭式”通过。导演姚婷婷认为,杨玏无论是外形、还是演技,都是所有来试戏的演员中,综合指数排名最高的。当然打动她的还有杨玏对这个角色,这部戏的热情。起初她以为“星二代”的演员因为从小家庭环境比较好,可能性格会比较傲。但初次见面,杨玏的平和却大大改观了她的印象,甚至姚婷婷感觉的到,杨玏强烈参演的意愿,同时他又有着与陈寻一样的情结在里面。后来在一次聊天中,杨玏曾直言不讳地告诉姚婷婷与朱振华,“即便你们不用我做演员,让我做个副导演,哪怕我去当个美术,帮帮你们也行。”这令姚婷婷颇为感慨,“就像乔燃有句台词,你真正爱一个人,你是不会去在意他的幸福里面有没有你,你只是希望他幸福。杨玏可能当时的感觉就是希望这个戏能好,即便这里面没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