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篇:日剧落寞不改 韩剧终现颓势

策划:苏敏/王鑫/王昱妍

  日剧的黄金年代已经是前尘往事,韩剧风靡亚洲也成过眼浮云,就算有国民级别的脸蛋和大长腿撑场面,仍旧解救不了那让人五体投地的收拾率。韩剧疲软,日剧无力,它们都为剧慌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势颓势难敌 2013期待强心剂

  2012年年末,SBS以一部出乎意料的现实话题偶像剧《清潭洞爱丽丝》作为压轴,为自己在2012年的强势表现画上了完美的句点,可惜就像因剧而走上巅峰的男主角朴施厚,没有想到在播映结束后不到一个月就会因为飞来的“强奸案”诉讼,被从天堂打入地狱一样,SBS甚至韩国电视圈也没有想到,以《清潭洞爱丽丝》为界,韩国电视剧再次进入了又一轮的寒冬,原本热闹非凡的2012年,现在回头看来,似乎只是回光返照,转瞬即逝的灿烂让人在进入初夏之时,感到一丝惶然。

《清潭洞爱丽丝》后,韩国电视剧再次进入了又一轮的寒冬

  2012年,注定是可以写入韩剧发展里程碑的一年。这一出大戏的第一场,是颓靡已有,曾经有着“韩剧王国”之称的“面包台”——MBC的正名之作《捧日之月》登场,这是一部完全颠覆韩国古装剧老套思路的创新之作,不仅将宫廷倾轧、玄幻、爱情有机结合,更逆势而上,大胆启用儿童演员唱主角长达六集之久,这是2012年的第一部韩剧,也成为了当年第一部达到“国民剧”及格线,即收视率40点的电视剧。

  2013年,同样有一部在中韩两国引起热议的偶像剧,承接《清潭洞爱丽丝》的余势,排期不可谓不讲究,请来了国民美女宋慧乔和拥有“韩国最美的脸”的赵寅成来出演,阵容不可谓不强大,兄妹乱伦、床戏热吻,狗血元素不可谓不充足,这部被誉为“最长MV”的唯美韩剧,每一帧画面单独截下来都可以能拿来当高清壁纸,《那年冬天,风在吹》成功地用完美的包装和强大的商业推广完成了社交网络上的追捧,可惜最短的那块木板,却成为了阻碍它通往“国民剧”跋涉路上的绊脚石,平淡如水的故事,拖沓冗长的节奏,让这部剧营造的口碑热度无法转换为实际的收视率,最高收视止步于15点,和去年同期的《捧日之月》相比,相差将近两倍有余。

  同样让人没想到的是,在经历过去年既俏皮脱俗又温馨感人的《顺藤而上的你》之后,韩国周末剧市场,又一觉回到了解放前,如果将今年到目前为止收视最高的周末剧《百年的遗产》和前两年的周末剧相比,就会发现,里面狗血元素一个都没少。恶婆婆对小白兔儿媳妇,白莲花被打压到地,又触底反弹来复仇,脸谱化的人物设计,车祸失忆甩巴掌一个都缺不了。这样一部新意缺乏的家庭伦理剧,晃晃悠悠的终于在播到第38集时,达到了30点的收视率,可去年这个时候《顺藤而上的你》刚播到第4集,就轻松越过了30点,其后一路高歌猛进,一直到50点完美收官。

  韩剧在经历过大长今之后的快速扩张,受到地域等各方面的限制,到2009年左右就已经开始显露出颓势,偶像剧老套的二男对一女模式,家庭伦理剧拍不完的换子、血疑、斗小三,题材的缺乏迫使他们开始将触角升到了海外,从日本和台湾购入了大量原创故事,加上2011年由中国吹去的“穿越风”,终于使得去年的韩剧有了一丝复苏的迹象,只可惜好景不长,今年

的春季档几乎可以说,三大台在品牌建立更为重要的周间剧场无一赢家,尤其是一向为“明星孵化器”周三周四水木剧场,居然破天荒出现了三台收视率都为达到两位数的尴尬场面。

  古装题材在近几年的过度消耗,加上新生代女演员的严重断档,85到95年出生的女演员中,能挑起大梁的恐怕暂时只有朴信惠、文根英两人而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算兵役也挡不住一茬接着一茬往外冒的新生代男演员,于是前两年竟然出现了大量的涉及姐弟恋情节的故事,这恐怕也只能说是编剧的不得已而为之了。

  韩剧在2013年未能延续前一年的势头继续复苏,尽管这一年还剩下一半多时间,但是这支强心针却不知道何时才能出现,仅靠有线台话题创新和诚意制作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无论对于韩国本土而言,还是深受韩流影响的海外市场,三大台的重振才能成为韩剧中兴的标志。

日剧退出主流市场 《一吻定情2013》昙花一现

  2012年,日本NHK电视台推出了该台历史上收视率最为惨淡的一部大河剧《平清盛》,自1989年开始统计收视率以来,第一次有大河剧收视率跌破10%。如果说70后经历过的万人空巷,是来自发哥的《上海滩》的话,那么80后就是完治与丽香的《东京爱情故事》悲恋中成长起来的,日剧作为一代人集体回忆中最美好、最令人向往的纯爱所在,90年代以来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的“日剧”几乎步步成为经典,除去《东京爱情故事》,《恋爱世纪》、《新闻女郎》、《求婚101次》、《美丽人生》、《悠长假期》、《星星的金币》等,当时的年轻人是在“究竟柏原崇还是泷泽秀明是日本第一美少年”的争论声中长大,日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可以说,日剧在中国电视还不繁荣的景况下,很好地填补了国内电视剧因生产量不足而留下的电视时段,为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电视的窗口。

  到了90年代后期,日本本土电视剧制作力量大多转向青春偶像剧,而在播出模式上,因为日剧为一周一集,一部日剧的标准长度为10至12集,整个剧集播出完成的时间在两至三个月之间,这个长度不仅有利于剧情故事话题的发酵,更有利于剧中参演演员的明星化,这也就是为何在90年代,日本涌现出了一大批席卷亚洲的偶像明星。但当这些剧引进到中国来时,随着中国电视剧市场的规范和播出模式的结构性调整完成,这对于已经习惯了一天收看两集,90分钟左右的中国观众来说,一部日剧的总长度只够维系大约一周左右的播出量,由于电视收看的流动性,观众往往来不及搞清楚故事的发展,就在换台和家事劳动中与这部剧失之交臂了。

  失去了长度的优势,在题材上,由于一周一集的固定播出模式,要求编剧在故事中预埋下足够有爆点和吸引力的话题用于播出周间的发酵,于是日剧的情节设计往往借助畸恋、吸毒、乱伦、性爱、情欲等社会问题。被日剧迷称为“狗血大妈”的浅野妙子,其作品《神啊再给我一点时间》将98年两个在日本最受关注的焦点话题艾滋病和援助交际深度结合,将她推上关注焦点的《最后的朋友》,则将之前对非正常态情感描述的偏好几乎发展成一种嗜好。孤苦无依被男友暴力相待的美知留,有性别认知障碍、同性恋倾向的琉可,有从小受虐而心生阴影的暴力男宗佑,有因为受到过姐姐性侵害而对性爱恐惧的小武……剧中,每一个人都在情感、理智、道德法则的矛盾中挣扎。这时,浅野的“虐者”名册中又发展出第三种“混合虐”型,集中体现在DV男宗佑身上。儿时被父母虐待,成人后虐待女友,不时自虐以求心理的平衡。

《最后的朋友》关注了很多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这种另类风格的极致化,强调独特个性而非集体普遍意识的日剧风格,往往离观众的现实生活较远,虽然从艺术性上来说,日剧以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剖析和人文关怀,一直拥有较高的口碑,但是却总有曲高和寡之嫌,在娱乐性和观众共鸣上的缺失和失败,都是使得日剧从主流关注中逐渐消失,尽管曾经的日剧黄金一代培养出了一批拥有日剧情结的死忠追随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缺少广谱观众基础的日剧,如今只能在翻译组的论坛里寻找到同好,或者《一吻定情2013》可以凭借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再次为日本偶像剧正名,但缺乏后续作品的补充,日剧的热潮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一吻定情2013》的快速传播或许仅仅是昙花一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