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 停止向中国式大片学习

策划/黄杰、苏敏 主笔/巫天旭

  在电视剧《楚汉传奇》的宣传中,电视剧海报中出现了这样的字样——高希希作品。这一署名方式,不仅引发了业内呛声,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观众猛然发现,国产电视剧,不知从何时起,无论是宣传、包装、推广上,都开始无限制地复制中国式大片的模式。

  电视剧的低成本属性,正在逐渐地丧失,高投资、大制作、大腕、地毯式的宣传成为一部电视剧的重点。而电视剧的命脉——故事本身,却遭到忽略。

  这种做法的结果,也直接导致了国产电视剧,遭遇了中国式大片相同的命运。在高调的宣传中华丽登场,在观众的骂声中草草收尾。

  越来越来多的人开始担心,在“中国式大片”成为贬义词之后,“中国式大剧”是否也会贻笑大方。更重要一点在于,电影用浮夸的运营手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观众能买票走进电影院,说到底,观众骂一部电影也是需要成本的。而电视剧则不然,观众要抛弃一部电视剧,只需要轻轻摁动手中的遥控板,一秒钟足以。

  正因为此,国产电视剧,应该停止向中国式大片学习。

PART1. 中国式大剧的三种呈现
①“XXX作品”风行屏幕

  什么叫中国式大剧?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将主创中某一人在作品中无限放大。

  这和中国式大片极其相似——比如《王的盛宴》,很多观众只知道这是陆川拍的,要是你没走进电影院,演员的名字可能你只会记住陆川的女朋友秦岚;看过《金陵十三钗》,对女主角倪妮的认知,首先印入观众脑海一定是三个字——“谋女郎”。

  如果说电影如此做,还可以用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来解释(虽然在中国,这样的解读方式依然要打问号), 但中国的电视剧复制这样的模式,就让人有些看不懂了。近年来, 赵宝刚、刘江、高希希等人的名字都在电视剧宣传中频繁地出现并被强调。最近的案例,当然是《楚汉传奇》,在电视剧的海报上,赫然印上了“高希希作品”的字样,这也引发该剧的编剧汪海林对高希希开炮,《民兵葛二蛋》、《泰囧》的编剧束焕也在微博上声援。抛开导演和编剧之间的矛盾不谈,这至少说明,对于仿“中国式大片”的署名方式,业内至少是不完全认同的。更多的人认为,电视剧是在剧本之上的群体创作。

②一堆大腕凑不出一个好故事

  中国式大片爱用大腕来撑场,这也成为了国产电视剧跟风模仿的方式之一。但这也形成了国产电视剧的另一大定律——大腕越多,越容易出烂剧。

  电视剧《旗袍》曾经将王志文、李幼斌、刘佩琦、马苏聚到一起,结果王志文和李幼斌不和的新闻,成为了这部电视剧最大且唯一的新闻点;面对《青瓷》这样优质的原著小说,虽然有王志文、张国立两位大咖,却难以改变让该剧成为湖南卫视2012年收视率垫底的尴尬;孙红雷、黄磊、汪俊、王珞丹联袂出演的《男人帮》,最后唯一让人记住的,是孙红雷为某购物网站打的广告;还有号称“长篇英雄史诗传奇巨制”的《隋唐英雄》,刘晓庆、陈冲、寇世勋、赵文瑄、余少群、张卫健这样的阵容,各种雷点、槽点之作足以载入史册。

  电视剧越来越强调所谓的明星阵容,这也引发了众多电视行业的乱象。纵览近年来的北京、上海两地的影视展,各大影视公司摆出的宣传海报无不众星闪耀,大牌云集。但细心观察,在这些大牌演员名单的前面,用十分小的字体写上了“拟请”二字,还比如,某些一线演员到某部剧中友情客串本是常事,但却被硬生生地推到了主演的位置上,更有甚者,将该大牌摆放至海报最显著的位置,反而让剧中真正的主演们成了陪衬。

③单集投资不过百万都难以启齿

  一部中国式大片宣传的核心要领,是介绍自己请了多么强大的特效制作团队;用了多么昂贵的摄像器材;服装、道具是如何的精致;请到了多么重量级的国际大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投资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以此证明这部电影很牛。关于这点,观众可以参考《一九四二》和《金陵十三钗》的宣传,最后的结局,大家亦可以这两部电影作为参照。

  可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有如此的前车之鉴,电视剧的制片方门还是乐于模仿。越来越多的亿元电视剧开始粉墨登场:《楚汉传奇》投资2.4亿,新《西游记》投资1.3亿、新《红楼梦》投资1.18亿……在如此的狂热的烧钱大战中,很多人都忽略掉了一个问题,中国电视剧近年来动辄上百万一集的所谓投资,很大程度上,都是用在了支付水涨船高的演员片酬上,对电视剧本身的品质并无太大的提升。

PART2. 伤不起的结局
强调品牌 其实是损害品牌

  按照中国式大片的方式,打造中国式大剧,结局大多是让人遗憾的。比如突出导演个人品牌,最终往往对作品本身产生了反作用力。以赵宝刚为例,《男人帮》、《北京青年》的糟糕口碑,已经让不少人将其拍摄的新剧《老有所依》提前划归到烂剧的行列;《黎明之前》、《媳妇的美好时代》,让观众对刘江有了非常高的期待,也因此当他拍出《风语》、《誓言今生》之后,观众会大失所望;其他人拍烂《楚汉传奇》,观众不会只骂导演,但因为这部作品旗帜鲜明地印上了高希希作品,所以他成为了靶心。这种品牌强化,也延伸了另一种奇怪的现象——在一些大牌导演明明没有档期的情况下,制片方依然让其采用挂名、监制等方式出现在主创名单中,“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势必让电视剧的品质无法保障。诚然,一部作品的失败,不能完全归结于导演,但正是因为导演们,按照中国式大片的模式,将自己作为一个品牌被推上前台,才必须地承担“千夫所指”的结局。

强调演员收视率号召力 只收获一地鸡毛

  学习中国式大片过度强调阵容,也让国产电视剧陷入一片泥沼之中。明星大咖加盟,意味着制片方将大量的资金用于了支付演员片酬上,在其它环节却极力压缩成本,整个团队缺少了创作积极性,最终导致的结局是一堆大咖拍出来一部烂剧。大咖加盟,也带来了电视剧成本的陡然增加,使一部剧的售卖风险明显增大。2012年,不少中小影视公司都因为某一部剧投资过大难以收回成本而遭遇破产。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中国电视剧向中国大片看齐,却也和中国电影陷入了同样的误区——在中国,没有一个演员是真正具有票房号召力和收视率号召力的,有了陈道明的《楚汉传奇》依然播不好,只有王媛可、王雷的《战旗》依然可以创造收视奇迹。这再次印证了一点,故事是电视剧的核心。

强调钱多 最后只能证明人傻

  中国式大片的高投资、低回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不幸的是,这一问题也开始在国产电视剧上显现。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收视率下跌,而越来越多的电视台,也开始通过收视率来决定是否支付制片方全款。这也意味着,一部剧收视风险,正在更多地转移到卖剧制片方身上,而不是买剧的电视台身上。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于,近几年的电视剧市场,受欢迎的恰恰是一些投资不大的电视剧,如《蜗居》、《大男当婚》。可见收视率高低,与投资多少无关。相反,如果一部剧号称投资很大,却收视口碑不佳,只会沦为观众的笑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