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
美国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将故事视为一部影片的基本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讲得美妙的故事有如一部交响乐,其间,结构、背景、人物、类型和思想融合为一个天衣无缝的统一体"。
相比于传统港式警匪片的将重点放在警/匪的对峙上,在《寒战》中其实匪只是背景,更多是警察内部加上廉政公署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演绎成一场场警斗警的充满张力的故事。尤其是影片的后半部分,随着廉政公署的介入,三方势力几乎是鼎足而立,几乎每一方都要坚持着各自的理念。
但可惜影片虎头蛇尾,多线索叙事到了后面显得有些凌乱,比同样主打悬疑的《无间道》的清晰缜密一气呵成大有不如,如果是相比美剧《24小时》尤其是第四季、第五季的那种阴谋、内部理念冲突等则更显得儿戏。其实,从《寒战》案情的追本溯源来看,无非是为了不让郭富城扮演的文官上位,但是那么多警员、同事一起投入做这事,是不是过于小题大做了,更何况影片里有多场戏完全可以借刀杀人。
详解:
有人说三流电影看效果,二流电影看内涵,一流电影看情怀,香港人对于警匪片的情怀是有目共睹的,但在众多同类片中,《寒战》还没有做到拥有独特的风格与主题,所以对其也谈不上什么情怀。
无论是杜琪峰还是刘伟强的香港警匪片里往往都有着浓厚的香港情结,比如杜琪峰的《PTU》,尽管貌似只是小成本作品,但影片里既有着杜琪峰式的风格,又将香港情意结融合在叙事中,而刘伟强当年拍《伤城》就一再地强调影片是写给香港的情书。《寒战》的两位导演,既没有刘伟强与杜琪峰等人那令人目眩的履历,也不太适合在第一部就表现出过强的个人烙印,毕竟还要考虑到市场的反馈,不过从片尾透露的信息来看,这只是开始,更多的还在后面,所以希望在《寒战2》中导演们能交上一份更好的答卷。
综评:整体来看,《寒战》算得上近年来一部比较优秀的港式警匪片,在细节与框架上都实现了同类型片的创新,只是在细腻度上不及前辈《无间道》的那么耐人琢磨、思考,再加上影片里存在着一些BUG、虎头蛇尾,使得只能说是一部优秀的类型片,但还无法上升到经典的高度。
创新指数:★★★★
经典指数:★★★
一:转战内地
过度追求“市场性”
最重要的,便是香港电影的市场性。电影本身首先是工业其次才是艺术,追求市场利益、经济回报原本是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市场而跟风滥拍、粗制滥造等则是不可取的。当年的九十年代初时,香港电影便因为粗制滥造及抬高卖埠价格而遭遇了台湾片商的联合集体抵制而走下坡路,如今香港电影转向于内地市场后,同样制作了不少的题材类似、食老本、跟风、粗制滥造的作品,如黄百鸣将九十年代的《家有喜事》、《花田喜事》等一再的炒冷饭,《叶问》火了后又出现《叶问前传》、《功夫咏春》等,《倾城之泪》、《河东狮吼2》等则都是非常粗糙的作品……当这类作品成为主流时,如何不让观众反感、抵制呢?
二:珠玉在前
无法规避的审查桎梏
即使只是以主流而传统的警匪片来说,其实八十年代以来已经有着很深入的挖掘与拓展,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将黑帮英雄片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林岭东的《龙虎风云》、《监狱风云》等则是对体制内的道亦有盗的质疑推到极致,成龙的《警察故事》等则是正面的刻画警察形象,九十年代的“创新”主要来自于少年化的古惑仔,而新世纪时刘伟强的《无间道》、邱礼涛的《黑白道》再次将卧底警察的挣扎描绘的深入而深刻。但内地电影审查下,尽管已经不再是推崇“三突出”的年代,对于公安/警察这类形象还是偏向于正面、积极,香港电影既然要以内地市场为主导,就无法避开这审查,也就难以看到深入的表现警察内部、内心的作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难怪不少人大赞《寒战》)。在珠玉在前、审查较严的双重桎梏下,香港的警匪片也就难以出现经典之作了。
三:北上迎合
本土情怀难再
与此同时,香港电影也常常为了内地市场,而丢失了传统的香港情怀。以电影“商人”自诩的王晶早已磨平影片里的香港情怀自然不必多说(比如《嫁个100分男人》),即使像叶念琛、杜琪峰、彭浩翔等这些曾经一度以“香港情”为主导的创作者也纷纷北上,试图创作出符合两地、甚至是迎合内地观众的作品,如以“爱情三部曲”而成为香港新生代爱情代言人的叶念琛,其北上之作《隐婚男女》跟香港已经没有多少关系,杜琪峰的《高海拔之恋2》虽然也出现了香港但只是作为背景,而以《志明与春娇》给观众惊喜的彭浩翔,新作《春娇与志明》里硬生生的插入了杨幂、徐铮扮演的内地角色,使得整体上不如《志明与春娇》那么自然……
四:人才青黄不接
制作偏于模式化
另外,电影人才的青黄不接也成为了香港制造的问题之一,这在无形中也让香港制造越来越偏向于模式化的制作,缺失了新鲜感也就陷入了瓶颈状态,如彭浩翔的《春娇与志明》,很多元素都是在重复着《志明与春娇》,而马伟豪的《河东狮吼2》、刘镇伟的《东成西就2011》等,让人不禁怀疑这些电影人是不是要将原本带给影迷的美好印象自毁殆尽才罢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