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电视大事月历
            文/土先森
 1月:限广令生效,卫视打响广告保卫战
  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去年10月广电总部下发的限广令,在新年第一天即时生效。于是,各大卫视想尽办法在不违规的情况下把广告塞进去,打响了一场“广告保卫战”。对于一些倚重电视剧的卫视来说,被取消的中插广告,又被其他方法进行“消化”。
  江苏卫视在预告片后穿插广告,浙江卫视延长两集间的广告时间,湖南卫视沿用剧场冠名,安徽卫视则干脆直接舍弃片尾……还是应了那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月:广电总局悬赏3000万征集好剧本
  影视剧每年的产量都在增加,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影视剧本极度缺乏。从今年开始,广电总局要设立优秀剧本奖励基金,每年拿出3000万元,向全社会征集奖励好剧本,每个优秀影视剧本给予100万元到300万元奖励。
  近两年,电视剧翻拍成风,使原创市场遭遇重创。穿越剧、清宫戏扎堆荧屏,过度戏说和篡改历史也成为大家诟病的焦点。而广电总局这次激励编剧的举动,能否让电视剧从量化到质变,还需时间的检验。
 3月:从宫斗到家斗,家庭剧荧屏扎堆
  广电总局限令使横霸荧屏大半年的宫斗剧在这个月终于集体离场,三月的电视荧屏没有一部宫斗戏,全部清一色从古代穿越回现代,讲起了家庭伦理道德。由于剧情接地气,剧中不少情节都和现实生活颇为相似,因此受到许多观众的热捧。
  不过,面对新一轮的“家斗”热潮,在剧情架构上还是缺乏更多新意,不是几个子女正在为争夺家产打得欢,就是妻子又在跟出轨的丈夫斗智斗勇。如何让剧情接地气的前提下,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才是最重要的。
 4月:《甄嬛传》为宫斗剧正名
  今年最热的一部剧莫过于《甄嬛传》,在宫斗剧已经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和吐槽无力的前提下,它却能在口碑和收视率上达到双赢,收视率连续一个多月排在同时期冠、亚军。观众对它也不吝溢美之词,称其是《金枝欲孽》后另一个宫廷剧的经典。
  《甄嬛传》的最大成功在于它将后宫戏拍出正剧范儿,衣食住行有严谨史学态度,而非以往那些古装偶像言情剧那样,简单的靠养眼的俊男美女和激烈冲突的剧情来招揽人气。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正剧,但却对宫斗剧进行了质的飞越。
 5月:《舌尖上的中国》开启纪录片的春天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7集纪录片,在央视一套每晚10点半的收视率竟然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和无法割舍的乡愁,《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
  随着“舌尖”在短时间内引发的社会热议和赞誉,网友找到了恶搞点,商家找到了营销点,“舌尖上的XX”系列也在网络和现实中传播开来。本片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窗,也让中国纪录片人看到了希望。
 6月:视频网站谨慎购剧,版权价格回归理性
  每年的上海电视节重头戏——国际影视节目展,不仅是荧屏风向标,也是影视产业生态的缩影。随着年初视频网站电视剧抢购风遭遇急刹车,网络版权价格回落大半,市场变得更谨慎。本次展会上,视频网站面对高额版权费用选择“团购”联播。过去的4年里,电视剧网络版权的价格就像坐上了“云霄飞车”,现在,网站拿出二三十万元买一集,也要犹豫再三,业内人士直言,视频网站如今购片价格至少跌了6成。
 7月:芒果台重启周播剧,《轩辕剑》出鞘
  在《藏心术》周播试水失败后,芒果台并没有就此打消开垦周播剧这块土地。《轩辕剑之天之痕》从开拍之初就备受关注,唐人在游戏改编神话剧上很少失手,加上有众多青春偶像出演,暑期档又是学生的天下,本剧无论怎么播都会火。
  最终,本剧凭借首播近2%的收视率和8%的收视份额,宣告这种在韩美日广受认同的模式在内地首次试水成功。但纵观全年,我们也能发现,《轩辕剑》虽然打响了周播剧头炮,但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周播剧,周播也只是口号而已,剧集更容易变鸡肋。
 8月:媒体造假无节操,收视率黑幕被揭发
  对于收视率造假,电视行业里早已成为众人皆知却又不敢触碰的话题。《大祠堂》出品人王建峰微博爆料称:以推广费换取收视率,1年投5000万收视进十强,彻底地揭开了国内收视率造假这层“遮羞布”。
 
  面对巨额的广告诱导,电视台的考量也完全依照收视率进行:绩效的发放、人员的考核、节目的编排……相对于竞争激烈的电视创新和靠内容来争取高收视率,“做收视率”便成为一种便利的捷径。我们呼吁司法介入,只有法律之剑才能威慑私利之心。
 9月:《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一枝独秀
  《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正值选秀节目在中国经历“七年之痒”,在选秀类节目普遍不被看好的预期下,它却在浙江卫视首播一炮而红,开播当晚便引起微博上的火热传播,随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在这个夏天,成为中国大地最“红”的声音。
  “好声音”带来的商业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凉茶火了,选手出场费涨了,导师们名利双收,就连演员都跑到总决赛上吆喝自己上映中的电影。当然,这些都是红的必然结果,我们期待的是,这批乐坛新鲜血液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音乐。
 10月:港台艺人领衔红色偶像剧
  以往只有中年观众才喜欢的抗战剧,却越来越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究其原因就在于“红色剧”都不约而同地启用了港台偶像艺人担任主角,10月左右上档的《战火西北狼》、《向着炮火前进》、《彼岸1945》……跳出严肃的框框,变得更加年轻时尚,更加有人情味。骑哈雷摩托车,穿皮衣,戴雷朋墨镜,留鸡冠头……偶像出演一些抗战形象,打破固定的模式,给观众全新的感觉,这似乎可视作近期电视荧屏主旋律电视剧的一次创新。
 
 11月:2013年广告招标,央视依旧是老大
  11月,是每年电视传媒行业的招标月,包括央视、湖南、江苏、浙江等一线卫视,都会在这个月对来年的节目进行公开招标,尽管今年地方卫视好节目不断,但依然无法撼动央视的地位,央视的广告招标达到了158亿。
  除了央视之外的一线卫视从招标情况依稀能窥见,明年卫视间的格局仍旧“杀气重重”,收视差距也在不断地减小,各频道之间卡位战竞争激烈,卫视格局必定是湖南、浙江、江苏、东方四家卫视为“谁是老大”全力厮杀。
 12月:广电总局封杀干露露,江苏教育停播
  干露露母女三人在江苏教育电视台竞猜节目《棒棒棒》录制中放泼撒野、大爆粗口引起全民讨伐,针对此事,国家广电总局连发两公告,责令停播《棒棒棒》,江苏教育电视台也被要求停播整顿。就这样,江苏教育台成了广电总局杀鸡给猴看的典型案例。
请网络红人上节目的电视台并非只有江苏教育台,但《棒棒棒》节目是因为网络红人而被停播的首例。过去办好一档电视节目靠的是内容和品质,现在办好一档节目却要靠话题与炒作。这才是媒体从业人员和观众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