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电视节 路在何方?
            文/沫沫
  上海电视节走到了“半熟”的年纪,一面叫嚷着与国际接轨,一面顽固地继续本土化。
  明星阵容黯淡、大牌剧组失约、论坛不够火辣、颁奖太过偏私——这些都是媒体质疑17届上海电视节时可以用到的词汇;电视节本就专业、主要提供平台、论坛更具实用性、颁奖结果只与评委会有关——这些是组委会回应质疑时也经常使用到的词汇。
  确实,国外专业的电视节也少有明星光临,更少见有媒体大幅报道,交易是它们最大的特色。但上海电视节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不是走专业的路,不然白玉兰的奖项就不会存在,媒体的失望情绪遍地都是,业内龙头影视公司的失约更让其风向标的意义失却了可信度。
  但是,一味的质疑或者失望并不能掩盖住,媒体对于上视节为代表的中国式电视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我们渴望一届令所有电视行业从业者抬头的电视节,不管是在长沙还是上海或是成都:在这届电视节上,所有的剧组不止为宣传而来,所有的明星不止为获奖而来,所有的论坛不止是点到即止,所有的奖项不止为SMG、湖南、四川广电鼓掌。
组委会的细致与紧张
  经过17年的洗礼,上海电视节在组织与服务方面,确实更具备国际风范。
  不管是来宾还是记者,都能得到志愿者贴心的帮助。在组委会提供的资料袋里,有详细的日程安排和工作组联系方式。每一天,媒体记者都能收到来自组委会平台的短信,它们提醒你今年将有什么活动、在什么地方举办,都会有什么人出席。在上海这座不小的城市里穿梭,组委会提供了一张公交卡,并且在主要活动举办场馆处提供来回的接送大巴。
  他们努力让电视节的氛围更浓厚一些。SMG旗下的娱乐频道,几乎24小时播出电视节资讯。坐在出租车里,如果司机恰好调到某个波段,你也能听到电台记者发自现场的报道。从机场到市区,高架桥的左边都是电视节的海报,虽然它们在你离开上海时更加醒目易见。无论是开幕式酒会,还是闭幕式酒会,国际电视节的标配“仪式”,上海电视节样样不缺。
  与此同时,他们也显得分外紧张,与电影节那种接近隐形的松弛存在截然相反。害怕媒体太多分配不均,白玉兰颁奖礼媒体采访间的证件每家一张,且不允许代领,到最后反而乱成一团,有多家媒体的证件被“混子”拿走,工作人员一脸的委屈:都发完了,没了。
  每天的新闻报道也是他们紧张的重点所在:有没有失实?是负面还是正面?负面报道的范围包括:明星黯淡、展会遇冷、论坛无趣等。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活动思路,似乎对活动本身的批评,就是对组委会工作的批评,他们需要反击需要辩解。但事实上,诸如明星黯淡的批评,更多的是一种现象描述,或者也在暗讽这个行业的不团结。
  随后举行的上海电影节,组委会其实更像组委会。他们几乎隐形了,真正变成了平台提供方和服务方,任由各个剧组在他们的平台上各种PK,任由媒体去找有兴趣的新闻点。
CCTV参展展位 上海SMG参展位 湖南电视台参展
CCTV参展展位 上海SMG参展位 湖南电视台参展
影视展的专业与冷清
  对媒体来说,今年上视节影视展无疑是令人失望的。从噱头的角度看,吴奇隆与TWINS构成的“顶级阵容”,显然不够头条或整版的分量;从行业的角度看,上视节的风向标意义也在减弱:如果《后宫甄嬛传》《宫2》《心术》《双城生活》这样的大剧,都没有参展或者只是以海报形式参展,那么基于剩下的、叫嚣声音大的电视剧,做出任何前瞻性、趋势性的报道都显然有失客观。
  一个很大的反差:电影节期间,杨子宣布和黄圣依分家了,大S宣布要息影怀孕了,王中军在论坛放炮了——他们都使劲浑身解数,还深怕媒体不买账上不了版面;电视节期间是媒体看着空白的版面发愁,总不能天天写“星光黯淡”吧?
  当然,这与组委会其实关系不大,如果他们可以冷静下来,就会发现他们只是搭台的(虽然这个台子可以搭得更好),唱戏的不给力才是关键。绝大多数的电视剧,并不期望能在展会上达成交易,宣传、叫卖、融资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譬如号称1.7亿拍《楚汉》的高希希;那些事先被看好的电视剧并不需要这个平台宣传,他们在剧本筹备阶段就有了买家。这与电视剧的属性也有关,一部电影宣传的好坏能影响1/5票房,电视剧宣传的好坏,基本不影响观众遥控器的选择,那些被普遍看好的电视剧,并不愿意多花一笔这样的宣传费用。
  事实上,很多时候电视行业的从业者,包括媒体在内,比电影行业的从业者更热爱自我拆台:他们太重视自身的利益得失,大部分时间以批评代替支持。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他们拒绝为一个最A类的电视节助阵,哪怕就是为了展示中国电视产业的繁华假象。上海电影节的红毯邀请像是一种荣耀,而所有明星来上海电视节首先要问的就是:给奖么?
  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唐丽君爱用“专业”两个字。她拿戛纳电视节作比:“他们都是B2B的交易,也没有什么明星和宣传,但我们常开玩笑说,做着飞机去回来就在飞机上数钱。”但截止到目前,上海电视节影视展的交易额仍未公布,想要查询往年的数字也很难。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总经理马润生告诉搜狐娱乐,他们在上视节期间交易额预计能达到2000万左右,是他们在北京影视展上交易额的1/3。
  展会上是清一色的大喇叭,比的是谁的声音更大更响,想要在说话要靠吼的展厅,实现B2B的交易,显然是不现实的想法。张纪中说,他根本没想在这里做成生意。韩国SBS的负责人惊奇地看着搜狐娱乐:“这里?不,我们主要是来认识新朋友的。”对于国内很多制片方来说,“认识朋友”的意义都很淡——现在资讯这么发达,认识7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
《从军记》剧组 《恰同学少年》
《从军记》剧组 吴奇隆
论坛的选题与平淡
  上海电影节上,最牛的记者都在论坛上坐等冯小刚、王小帅开炮;上海电视节上,首先是没有这样级别的导演参加论坛,其次是没有这样的论坛嘉宾敢于开炮,只有没稿可写的记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听了数场与电视剧无关的平淡演讲。
  与电影节的论坛选题非常专业不同,白玉兰论坛的选题本身很值得玩味。在《非诚勿扰》最红的那年,上视节论坛抛出了“主持人拒绝低俗化”的选题;在《中国达人秀》最红的今年,上视节论坛抛出了“盲目迷信引进模式”的选题。SMG的领导、制片人往往是论坛嘉宾,可想而知,今年的选题讨论中,《中国达人秀》是引进模式本土化的成功典范。
  今年选题的最终目的,可能是为8日的原创模式征集活动做引。唐丽君认为,这更反映出上海电视节的实用性,她举例说,这些年一直坚持的动画创投奖励,确实催生了5部或者更多的优秀动画片,做到了对产业的帮扶。但如果成功,最大的受益者无疑依然是SMG。
  对于很多业内人士来说,他们不关心论坛的主要原因是,这跟他们好像没什么关系:一个当天举办着以电视剧为主体的展会、过两天给电视剧颁奖作为总结、却以综艺节目为主题的论坛,确实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况且还多多少少带上了点东道主的“点菜”意思。对于媒体来说,他们更愿意看到,一边是电视剧的展会,一边是电视剧相关的探讨,哪怕是一年四季都上演的编剧维权戏码。
  这确实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论坛操作方法。
  就像一位重庆平媒记者总结的那样,他们并不关心大众最想了解、行业最迷茫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而是关心通过这样的论坛,怎么说出主办方想说的话、做到主办方想做的事。一旦沾上了利益色彩,成为利益角逐的一方,就从平台的提供方,变成了利用平台的控权者。也许媒体更愿意听他们聊聊:展会海报都不见大牌演员的影子,是因为片酬高涨请不起么?
白玉兰的公正与偏私
  只有在最后一天,上海电视节才达到关注度的顶点。因为白玉兰颁奖,上海电视节与金鹰节比肩;也因为白玉兰颁奖,本届电视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视帝/视后”张嘉译与陈数是SMG的签约演员;最佳导演杨文军执导的《老马家的幸福往事》有SMG的投资背景,杨文军战胜刘江、高希希和郭靖宇时,全场一片哗然;最佳电视剧金奖《黎明之前》,入围了所有奖项,却在单项奖上颗粒无收——如果演员、导演、编剧都不够褒奖分量的话,这部剧如何在2流班底上,成就1流品质的?此剧从此成了传奇。
  不知道是否正是出于这种担心,组委会在颁奖结果揭晓后,特意又安排了评委见面会,回答各类质疑。这在上海电视节最近几年内尚属首次,往年都是在颁奖前安排一次评委见面会即可,并不会再专门安排评委来跟媒体交流。组委会的意思不言而喻:这是评委会选出的结果,与我们毫无关系,有问题请问评委会。
  蒋雯丽为首的评委一落座,确实马上成了媒体“围攻”的重点。很多解释都很有意思,譬如张嘉译与吴秀波是几票对几票胜出,蒋雯丽先表示竞争很激烈,然后说具体票数他们也不知道,他们此前更不知道张嘉译与陈数都是SMG的签约艺人(哪怕评委六六,此刻正在和张嘉译合作《心术》);《黎明之前》单项奖全部失落的原因,是“难道金奖不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吗?”
  唐丽君说,滕华弢是在白玉兰上获得最佳导演后一飞冲天的,所以杨文军从提携“新人”的意义上说也没有问题。而白玉兰对他们来说,更大的意义是“走出去”:“我们与日本、韩国等进行合作,比如日本去年的电视节,获奖的国外作品,就是我们推出去的金奖作品《媳妇的美好时代》。”
  不管如何,有些人确实成了炮灰,譬如两年来都是大热门的导演刘江和郭靖宇——刘江去年是大热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今年是大热的《黎明之前》,全部铩羽而归,败得莫名其妙。虽然说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但多少年的等待才能熬到这样的集中爆发,下一次或许就是“终身成就”这样的安慰了。
  当然,就此给白玉兰扣上“偏私”的帽子是不公平的。但来自媒体、评论的质疑已经无法抹平,高希希没有参加颁奖就离去了,有公司则直接表示,明年说什么都不会来了。在这一点上,金鹰奖其实可以作为白玉兰的榜样,去年的孙红雷和海清、闫妮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名至实归,他们的剧和湖南卫视毫无关系,甚至没有在湖南卫视播出。
  或许只有到演员都要先谈好“奖项”,才肯来盛装出席的那天,这些中国式的电视节和颁奖,才会明白尊重和大气,有时候是为了自己。
张嘉译陈数封“帝后” 《黎明之前》折桂白玉兰
张嘉译陈数封“帝后” 《黎明之前》折桂白玉兰
中国式电视节,路在何方?
  因为有期待,才会有失望,这个道理放在中国所有电视节上都适合。
  我们采访了数十家报道上海电视节的记者,请他们谈谈,希望看见怎样的电视节。答案其实是一样的:一届剧组不来觉得要被“淘汰”的电视节,一届真正反映出趋势与动态的电视节,一届关注最重磅话题不怕放炮的电视节,一届最大限度不避亲不唯亲的电视节。
  这并不是光靠组委会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盼望,这个行业所有的从业者,都能有一种集体的崛起意识——除非他们都认可,电影是艺术的艺术,电视剧是赚钱的艺术。
  当然,我们相信组委会,可以在可控范围内做到更好:譬如,喧闹的发布会能否集中在某一个专门场所,展会上能否提供更舒适的静音洽谈空间,给B2B的交易提供方便?论坛和颁奖能否忘掉SMG\GBS\四川广电这些背后力量,真正向国际化专业化努力?
上海电视节专题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