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奕华的N种表情

      林奕华的身上被贴满了标签。

      

      他是:剧场导演、电影编剧、专栏作家、大学讲师、电台主持、电视节目嘉宾……在不同的角色里辗转自如,林奕华向来以满格的生命力示人。
      他的年龄从来是个谜。你可以推算,但不会相信,这保养简直好得令人生妒。
      作为香港最著名的“同志”,甚至连以“同志”来指代同性恋者都是他的首创。
      也因为难被定义,这几年,人们干脆称他“文化人”。
      林奕华本人对这些标签显得毫不care。他玩自己的,引领许多人的兴趣,自己却是个兴趣广泛而多变的人。当人们自然而然的以为戏剧是他的至爱时,他说:其实我对戏剧的兴趣是最少的,我真正在剧场看的戏少之又少,我对美术,音乐,电影的兴趣都比戏剧大。

      ……

      对此,你只能说,好吧。

      然后在每次话题的转机里试图捕捉他变幻莫测的表情。

      每一次定格却都截然不同。

     

     

     

     

     

     

  •        任何演员都是奢侈品

    搜狐戏剧:你在舞台剧中与许多明星有过合作,张艾嘉、郑元畅、林依晨等等,最近这一部是李心洁。你怎么看待明星参演话剧?

    林奕华:必须要承认一点,我们中国和外国完全不一样,在舞台剧这方面外国的文化基础培养比较深厚。他们成熟的工业模式可以让某部戏一演就演几年,那导演的名字自然能成为招牌。但我们还有没有作品能这样。今天陈凯歌张艺谋拍个电影有号召力,是因为电影贵,卖钱,所以它有权利。但舞台剧没有卖钱到这个程度,也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戏剧有更多限制,今天能来参演的明星,都不是拿他们应该拿的那个酬劳,因为我们给不起,所以心洁,郑元畅,何韵诗他们真的只把戏剧当兴趣。但是像心洁讲的,演一轮以后,她回去拍电影,感觉自由了很多,所以这是双方面的体会。

    搜狐戏剧:那你觉得明星在你的戏中是必需品呢还是奢侈品?

    林奕华:奢侈品,任何演员都是奢侈品。对我来讲,演员和导演的关系像谈恋爱,其实有时候是很累的。为什么是谈恋爱,因为我不觉得演员和导演的关系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工作关系,更需要心灵的沟通。对我来说没有戏是不痛的,即使是喜剧,能够激发我创作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感受到自己的痛和别人的痛,所以我才要做一个故事。比如我下一步戏很想做《茶花女》,因为我想把茶花女变成一个富二代的故事,富二代很痛啊,他们的存在让很多不是富二代的人感到痛,这会转化成生活上沉重的负担。演员如果没办法分享我感受到的现实的痛,他的表演就是很外在的。就像我常常批评TVB,我看他们演戏我觉得他们没有机会去探索角色的灵魂。我反而更喜欢内地电视剧,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特别喜欢黄志忠那个角色,他在里面演一个【下页



  • 非常灰色的人物,你能感受到他这个人物强和弱之间的地带。但是我们的港剧所有东西都在对白上,你不会看到港剧里有个镜头会对着一个人倒了一杯茶,然后坐下来想一想。没有这种空间,也没有交流。我的戏剧形式,有时会很好玩,如果这个演员不明白导演为什么什么事都要反着做的话,那你就是和一个“八字不合”的人结婚了,然后你就天天吵,最后就离婚了,离婚也离得非常不愉快。所以我觉得任何演员和导演的沟通过程都是很奢侈的,因为都要用心。

    搜狐戏剧:你在“城市三部曲”(分别是《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与最新一部《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之前,你和内地的戏剧人有没有过接触?

    林奕华:03年我在香港做《半生缘》,那个戏是刘若英,廖凡,海清我们一起做的,是进念(林奕华所在的香港剧团)和国家话剧院合作的,当时我看了所有国话演员的名册。选廖凡是因为他和孟京辉导演有合作,孟导又是这部戏的顾问,而我觉得找一个特别不像男主角的人来演男主角很有意思。廖凡很活泼,角色却很闷骚,这样大家对他的期待会不一样。海清是我们打电话给她,问她能不能来一下,她刚睡完午觉就过来了,我觉得她很有个性,她说:“你知道吗,我是南京人。”刚好她要演的那个角色是南京人,我很喜欢她,所以就找她了。

    搜狐戏剧:今年国家话剧院排了全明星版《四世同堂》,你觉得这种连配角都全用明星的形式有没有必要?

    林奕华:必要啊,那你觉得我们过年除夕那天吃的特别丰盛有没有必要,感恩节吃那么大的火鸡有没有必要呢。有些人觉得放烟火都没必要,但是有些人就是会觉得高兴啊。我对《四世同堂》的解读就是,它是一部时代大戏,所以要用非常大的演员阵容来凸显这是一部时代大戏。



  •  

     

        剧场是我了解自己的一个方式

    搜狐戏剧:从2007年你的《包法利夫人们》到最新这部《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你近年到内地的四部戏清一色是都市题材,大陆观众对你的了解也比较局限在这几部戏。你最早是“进念-二十面体”(香港前卫剧团)的成员,现在有自己的“非常林奕华”(林奕华的工作室),早期作品风格与现在大相径庭,这之中的转变有何原因?

    林奕华:我是个蛮有趣的人,如果我在穿一个品牌,我发现这个品牌开始有别人穿,那我就不穿了,我会自觉这么做。还有你刚说的创作部分,人生来到某个阶段,可能遇到谁,或许走上一条跟之前完全不一样的路。八十年代我在进念,我们常做你刚形容“前卫”的东西,我们觉得文本性的戏剧给读者太少的反射和思维空间,他们非常被动地看故事。但三十年过去,我们再看现代人生活中看的东西,反而是我们那时候做的。比如现在人看东西通常是用片段的方式,看视频超过十分钟就觉得超长,140个字就是极致。三年前大家经营自己的博客,现在改玩微博。微博140个字,你要达到一抢眼球,二让别人佩服,三你觉得这很能代表你,所以它更像一个“橱窗”。当大家看事情都追求马上有效果、片段式的、快捷的,那我又回去相反的路上,我要讲故事了。现在我们要讲故事的另一个原因是,从大环境来讲,你会发现中国电影都不怎么会讲故事,香港电影就更不用说了。会不会讲故事是一个议题,另一个议题是,观众可能会被现有的文化培养成根本不会听故事。因为故事需要过程,需要时间,现在人常常会要求你“讲重点!讲重点!”。你可以在人生中谈恋爱的时候,两个人一见到就说“来,讲重点!”吗?不可能!谈恋爱的时候,我们之间的要求又不一样了。问题是我们对对方的要求不讲出来,但实际上【下页


  • 心里还是希望“讲重点”。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没有基础,非常脆弱,他们都是对方期望的反射。我发现如果我们还用二十年前的那种方式,那些戏剧帮不了我们现在的观众,也没法弥补我们这个时代的不足。所以做一个戏剧人,要创作怎样的东西,除了个人喜好,还要看这个时代是不是需要。我常说一个词“Zeitgeist”,时代精神。八十年代我做“同志剧场”,后来做“学生剧场”,到现在我做城市主题的话剧,里面谈到人的孤独、焦虑,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为什么它要在这个时候被创作出来。

    搜狐戏剧:所以你是否比较认同古希腊时期对于戏剧社会功能的观念,就是戏剧是用来教育人,净化人的。

    林奕华:我不觉得是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人性。戏剧如果没有人性,为什么它需要由人来做,做给人看,为什么要在一个人的环境里被传诵。社会只是人的群居方式之一,你刚才说到古希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有一个理想:要提高每个人看事情的眼界。

    搜狐戏剧:你写《等待香港》随笔集,你做《东宫西宫》这种政治喜剧,从你的许多作品中传递出你是个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理想的人。是什么原因促使你选择戏剧来进行自我表达?

    林奕华:是的,第一因为我从小喜欢跟人玩游戏,戏剧永远是游戏。一个戏剧工作者,你要想一些游戏去释放little spirit(小精灵),观众可以在剧院的空气里觉得自由自在.这是我小时候的愿望,今天用我的工作来达成。 二是我喜欢思考,容易被看到的事情弄得兴奋。我常思考的原因是,一方面我的家庭教育比较自由,另一方面我的形象也不属于社会主流,我觉得自己不自由,我不能随便拖着一个我喜欢的人的手走在街上,有太多这样的规则、潜规则。所以我常问,为什么我不可以。这种东西陪伴我长大,【下页



  •  

     

     

         

    剧场就是一个表达的空间。第三,这个所谓的“责任”也许来自我谈过太多失败的恋爱,这些失败的恋爱的共通点是,我为什么还没认识一个人之前就对他有那么多期望,这些期望只是我自己的投影。明白这点之后我就问,这些期望是哪里来的?最后我看到,其实身边很多人都是这样。你说的责任感,我觉得一方面我喜欢跟人互动,我又喜欢跟自己互动,情感很需要这种美好的互动,所以剧场就变成我了解自己的一个方式。

    搜狐戏剧:在创作中你很喜欢“借题发挥”,以名著为由头去做引申,进而表达你想讲的东西,那么你如何去处理这名著的材料?

    林奕华:我做《水浒传》和《西游记》,但这两本书我真的读不进去。但我不是要讲书,而是要讲它的影响。我找到一个把这本书当《圣经》的人,我只要问他问题就可以。下一步我要做《红楼梦》,我自己就是把这本书当《圣经》的人。《红楼梦》这部戏我会问个问题,什么叫“似曾相识”。《红楼梦》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妹妹我见过。那是人非常特别的一种东西,他哪里来的这种既有过去又有现在又有未来的感觉。我为什么来,要去哪里,为什么在这里,这都是很好玩的地方。

    搜狐戏剧: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引起很大非议,林奕华版会不会有压力?

    林奕华:我做“四大名著”都比较抽象,我的《水浒传》讲的是黑帮电影甄选演员,九个人来应征,每个人有一段独白。《西游记》我就分成了四段:人人都爱猪八戒,人人都爱孙悟空,人人都恨唐三藏,人人都是看不见的沙悟净。每段有一个节目,比如孙悟空就是去参加那种超女快男的海选,被评委骂下来,最后被压在五指山下,因为他跟唱片公司签了五百年合约。我是用这种方法来做名著的。我做的东西很难不跟时代发生联系,因为我要呈现的就是时代精神。


  •  

          让观众与自己面对面

    搜狐戏剧:你曾经说过,你们以为我在猜观众想要什么,其实只是他们来陪我度过一段我喜欢的时光。我想知道你理想的观众和观演关系是怎样的?

    林奕华:首先你要知道什么叫做观众。有太多人把观众定位成只有一种身份。每个观众在进入剧场之前都有很多背景,是我们不见得了解的。当我做一部戏的时候,我首先觉得我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我感觉现在有哪些事情是让大家非常困扰的,我把这些困扰编在故事里,呈现在舞台上,希望通过排戏,对这些事物有更深刻的看法。所以我觉得我一定是先帮自己自我启发,然后希望对观众也有启发性。如果真要讲一种关系的话,我希望我跟观众是同学关系,我做一个presentation(课堂演示),然后你来看我做的,你可以去quit(打断/质疑)我的presentation,但是你不要乱quit。我们大家来做一个project(项目),选择一个地点,选择要干什么,然后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干,设计好以后就做一个模型,解释给大家听。我的戏剧从结构上来讲一直有种追求,就是我所有戏里的东西都是其它戏里的支柱,是可解释的,所以当同学在问问题的时候,他们不是光看,他们是在阅读,通过阅读产生了跟文本之间的对话,然后把这种对话转化成给创作者的反馈。这可能跟我的另一个身份有关系,我写很多评论,也非常爱看评论。最好的评论是用你的材料、你的方法,用你的语言再说一遍,我要你证明给我看即使是我在用你这些东西,在我的嘴里说出来它最后还是成立的。所以你问那个最理想的关系是什么,当然就是沟通。我希望作品本身可以完成自我成熟的过程。【下页



  • 搜狐戏剧:做剧场的时候你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林奕华:打官司。我每次拿到一个题材后,就去收集资料,然后跟工作人员找出这个题材的切入点。但是跟平常你会关注不同的事情有关,我想事情是跳跃的。比如说我那天看《茶花女》,看到阿芒出场我突然间觉得这是个富二代的故事,但是如果今天这个阿芒本身就是个富二代,我找个富二代来演它,那意义又在哪呢。观众顶多会明白原来在茶花女那个年代也有富二代。对我来讲,我会想怎么把它转一下,转成富二代是个女的,有天有个男的来追她,她会想这个男的是爱她还是爱她的钱。当女人开始怀疑一个男人是爱她还是爱她的钱她的样貌,她就有的东西和今天的时代产生关系。所以我喜欢的工作是你有一个想法,但不能永远从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想法,你要知道这个想法只是个起点,它还需要很多折射。我们太容易进入的一种符号化的思维模式。所以为什么我希望我的戏排出来像侦探戏,因为我没有一出戏不是在跟大家分享一种经验,你了解你自己么,你知道自己就是凶手么,你知道自己就是被杀的那个人么,你不知道其实你死了。我告诉你你死了,然后怎样才能活过来。这个东西表面看不出来,但是观众会觉得很揪心。就像打官司,当你把每个细节都弄的非常清楚的时候,有些人没有办法接受自己就是舞台上那个人。他想逃到剧院里来看舞台上的梦幻世界,但突然间你让他和自己面对面的时候,有些观众是非常生气的。

    搜狐戏剧:你工作当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在剧场之前完成的?

    林奕华:不是,我绝大部分的东西必须进入到剧院才可以开始。因为我的戏空间很重要,我都是从走位来讲话的。比如说这部戏有很多男女冲突,剧本只写了他们的对话。但我在看剧本的时候想:两个人怎么对话是让我们看起来最揪心的。我常常看到餐厅里一男一女在吃饭不讲话,你就觉得很难过,他们【下页



  •  

     

     

         

    为什么不讲话,他们没话可讲么,那他们为什么去吃饭。如果可以的话我就去问他,你到底怎么看她,坐两个小时只是在吃饭。所以我要让观众看到的不是剧本里写的那么简单。《远大前程》中一男一女吵架,我就安排他们在吵架时,那个女的其实已经走到别的地方去了,那个男的还看着她原来的位置。等那个女的开始讲话,那个男的其实也不在那边。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都抽离了。现代人有个最大的方便也是人生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想抽离就抽离,我管你。但当别人抽离的时候他会说啊啊,有没有听我说话。所以那种自私和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东西我必须要在大的空间里我才知道他要如何抽离。比如有一场戏,剧本里说那个男主角对着一幅画在讲话,我想他其实不是在对着一幅画在讲话,所以灯光师把他的影子投到墙上,我们就有两个画面,一个是他对着画讲话,一个就是他的影子,他就是个小人物,但是他讲话的时候却把自己投射的非常大,这种东西也是在剧场才可以看到的。所以我的戏很多时候是三天到五天排成,是因为我只能在静的剧院里用那几天去把所有这些走位,这些镜头弄出来,而且我也不希望我上部戏用过的手法这部戏还继续用。你想找新的,但也希望找到跟这个剧本是配合的,所以两个东西就会构成很大的压力。


  • 【采访手记】 林奕华,你个话痨!

      早就知悉林奕华的健谈,但这个健谈的程度仍然还是出我意料。一个再小的点都能被他连成线,进而铺展成面,成为自我表达的由头。

      他很善于“借题发挥”。

      于是这样的访问绝不用担心冷场。于是我准备了一页纸的问题被他一嘴勾销——聊飞了!

      写完这篇文的时候,我实在很有欲望大吼一声:林奕华你个话痨!扯东扯西居然还都很有道道,很有意思。

      这次采访做得辛苦万分,光录音就整出万把字,素材多到离谱。

      于是我只好忍痛把“采访手记”也一再压缩,为的是多腾些地方给“林话痨”。【回封面

采写:阿尔法粒子  设计/制作:修学萍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