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尤小刚:不只是秘史导演

   尤小刚可能是被公众“误读”最多的电视剧导演。尤小刚笑称已经习以为常:“90年代是主旋律导演,到了《欲望》是情感导演,拍《秘史》又成了秘史导演,其实无所谓,我自认为素质比较完善,只要是我喜欢的,什么戏都能导,就能够拍出特色来。导演都应该是自信的”——尤小刚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

   ①80年代初,尤小刚执导了那个年代的经典作品《凯旋在子夜》,飘红收视与口碑。那时候还年轻的尤小刚,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上电影学院的时候,我们班有几个搞电视剧的,像我和孙周。一个艺术学的老师,在课堂上说电影是艺术,电视剧不是艺术,我就说,老师我建议你看看我和孙周的电视剧,我觉得那就是艺术。过了两天上课,老师说今天我要纠正我上一堂课的说法,我看了尤小刚和孙周的电视剧,觉得充满了艺术气息。”

   ②90年代初,电视剧引进市场机制,尤小刚再次成为“始作俑者”,一部百集的《京都纪事》,不仅创下当时的长度之最,首次带2分半广告的发行方式,更令当时的评论界一片哗然:“(笑)收视率好得很。是评论家们围剿我,说这是艺术上的堕落,(电视剧里)那条街就是条广告街。其实很简单,一条广告10万啊,我需要钱,所以在他们抨击我的时候,我理直气壮,没有这条广告街,哪有我拍电视剧的经费,所以你意见照提,我该卖照卖。”

   在尤小刚看来,他只是走在了潮流的前面。不过,尤小刚到底不是商人:“等我们成功了赚钱了,我们终三十集时就很干脆地把广告取消了,一块都不能有,有钱了就可以了。”  

   ③“明星制”的形成也与他有莫大的关联,《京都纪事》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明星制”的发展:“那时候演员报酬低,这100集不是一起拍,分为40、30、30的拍,跟现在拍续集是一样的。‘大腕’这个词就是那时形成的,开始我不理解,大碗?饭量大?这部电视剧红了以后,很多演员有其他安排,但是又要服从于我,剧本又没写出来,难免就会有冲突,我那时候脾气也比较急,觉得你演员好好演戏就完了,没有考虑到那时候已经是明星制的雏形,追腕的人已经有了。”

   ④卫视竞播《团长》事件,尤小刚也“掺了一脚”——四台联购首播权,正是他和同行的创意:“这是我们2005年底开会摸索出来的模式,被卫视接受了。我觉得这是繁荣的表现。不是坏事情,也许今天这个日子,是电视剧发展史上值得记住的日子,人们在这样竞争的情况下,想到需要规范了,需要相互妥协了,这标志着我们的市场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就像孩子和父母闹矛盾,一次次的逆反,就是一次次的成长。”

  有意思的是,尤小刚并不承认自己成功:“ 我没有成功,所谓的成功都是局部的,又完成了一个挑战而已,然后又面临下一个挑战,这就是人生的乐趣。所谓的挑战并不是不可预测,而是有新意和高度,导演职业迷人的魅力就是不断创新。”
高清视频:尤小刚作品《孝庄秘史》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