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娱乐
28届香港金像奖,香港金像奖,第28届
第一届金像奖影后 第一届金像奖影后   香港电影金像奖第二十八届颁奖典礼在即,回望金像奖的光辉岁月,这一切却是由一句戏言开始。1981年11月《电影双周刊》总编的陈柏生说了一句:“我们可不可以搞大它” ,这所谓的“搞大”就是弄一个颁奖礼出来。
第二届最佳导演许鞍华:感谢胡金铨教我拍戏要不怕死.

  举办颁奖礼以一份电影杂志的人力财力远远不足, 1982年3月9日在香港艺术中心寿臣剧院举办了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当时徐克在颁奖礼上说了一句:“想不到有人够胆子搞金像奖”,足见《电影双周刊》的勇气可嘉。这一届金像奖只设立了五个奖项,而且没有提名,颁奖礼上直接宣布得奖,此外另设十大华语片与十大外语片奖的颁奖环节,刚刚起步的金像奖只具雏形。


  金像奖的评选此时以影评人小众文化为出发点,在影片评选上着重考虑艺术和人文,因此前三届金像奖的最佳电影皆为“新浪潮”作品,金像奖在奖项上对“新浪潮”的肯定,间接推动了香港“新浪潮”的蓬勃发展。“新浪潮”作品人文气质厚重,艺术水准无须多言,但在票房卖座上难掀风浪,此时香港电影的弄潮儿是“最佳拍档”和“五福星”这些被观众热捧的商业片,金像奖在评选上将最佳男主角给了当红的许冠文、麦嘉、洪金宝等人,不失为平衡之举。

第四届影帝李修贤:感谢大会,感谢评审团。
  前三届金像奖的颁奖礼由于状况百出,合作伙伴不堪批评宣布退出,于是《电影双周刊》决定自己独立主办,但一份规模很小的杂志在财政上捉襟见肘,金像奖面临夭折,这时一位女英豪——俞琤站了出来,在《电影双周刊》的施求一和陈柏生热情相求之下,出手策划第四届颁奖礼,俞琤事事亲力亲为,四处奔走拉赞助、找嘉宾、定场地、做司仪……尽力把第四届和第五届金像奖办得有声有色,在如今金像奖筹委会兵强马壮之时,再回想当年俞琤独撑大局之辛苦,令人不禁对其肃然起敬。
第四届最佳美术指导张叔平:我代章叔屏多谢大家
  八十年代,台湾对香港影人在内地拍片实行封杀政策,如梁家辉刚凭《垂帘听政》拿影帝就去摆地摊谋生了。所以在内地拍摄的香港电影,在演职员表上大做文章,很多工作人员都用了假名,如第二届《投奔怒海》一些工作人员就不敢在颁奖礼上露面,第四届更是出现了张叔平代自己领奖的趣闻,张叔平以“章叔屏”这一化名参与了《似水流年》的拍摄,结果拿下了最佳美术指导奖。
第五届最佳影片《警察故事》:我想都想不到能得到这个奖。
   第四届金像奖增设了最佳男女配角奖,沈威、梅艳芳力夺此奖,至此,金像奖的重点奖项基本确立并延续至今。这一届李修贤凭《公仆》拿下了影帝,自麦嘉的“光头神探”起,警察这一职业就成了易拿影帝的最佳职业,CID、卧底、探长、老差骨……你方唱罢我登场,众多巨星的不断演绎之下,共诞生了八位饰演警察的影帝。
第六届最佳影片《英雄本色》: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从第六届到第九届金像奖,可以说是属于周润发的金像奖时代,他一口气拿了八次提名,三夺影帝!周润发早期靠电视剧成名,演过很多电影却半红不黑,还背上了“票房毒药”的恶名,但这只是他影坛神话开始之前暂时的黑暗期,从《英雄本色》开始,一切都变得不同。
第七届影帝周润发:感到很意外,想不到船头尺会输给了高秋。
   在第七届金像奖上,最佳导演奖也出现了“左右互搏”,《龙虎风云》和《监狱风云》让林岭东两获提名,最后林岭东凭《龙虎风云》拿下了最佳导演。林岭东的得奖打破了文艺片导演对此奖项的垄断, 这标志着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风气的改变,从这一届开始,更多类型片的导演走上了领奖台,金像奖由此更大范围地肯定香港优秀电影人才。在周润发在影帝这个奖项独领风骚之时,当年与他一起演过《玫瑰的故事》的张曼玉在第九届凭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座金像奖,堪称九十年代以后香港电影最成功的女演员。
第七届最佳导演林岭东:老板,我得了!
  第八届加入了影业协会合办,香港电影导演会协办,《电影双周刊》把主办权交还给了电影界,第一位主席就是时任香港影业协会主席,行内人称“黎姑娘”的黎筱娉,此时整个金像奖只是一个壳,全无资金,筹委会通过找赞助和卖版权,与无线把颁奖典礼做得更为盛大。在奖项评审上也扩大参与范围,第八届邀请了八十四位各行各业的影人来组成第二轮评审团,第九届香港电影导演会由协办改为主办单位之一,在第二轮评审团又进行改革,缩减到三十八位。
更多>>
第十二届最佳新人袁咏仪:我不知讲什么,好开心 第一届金像奖影后   第十一届至第十四届金像奖筹委会主席洪祖星在他领导的期间,将金像奖带入企业化时代,1994年组成了有限公司,财政独立,自负盈亏。         更多>>
第十届最佳导演王家卫:我还没开始戴墨镜哦(设计台词).

  第十届金像奖依然净显“女神”本色,另一位女强人——梁李少霞担任了本届金像奖主席,她坚持将评审制度透明而赛果保密,严重打破以往很多明星“有奖才到”的颁奖礼文化,虽然也出现过颁奖礼进行了一个小时,仍有巨星来电询问自己是否中奖才决定是否出席典礼的荒谬事情,梁李少霞坚持保密原则让业界相信金像奖获奖的真实性,为日后众影人踊跃出席金像奖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十届王家卫凭《阿飞正传》拿下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大奖,人称“小宝”的尔冬升则凭《新不了情》横扫第十三届各大奖项,当时的新生代导演如今已成了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在演员方面,袁咏仪在第十二届拿了新人奖之后,又连得两届影后,风头直逼叶童和张曼玉。影帝由已进入演技成熟期的张国荣、曾志伟、梁家辉、黄秋生瓜分。最佳男女配角,成为老戏骨的天下,吴孟达、秦沛、冯宝宝、……就如冯宝宝所说:“这个奖对我是迟来的春天,不过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第十三届最佳导演尔冬升:就算拿到了奖,也未必太稳阵
第十四届:王家卫《重庆森林》
  在第十四届金像奖的颁奖礼前半个月,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成立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正是后来任金像奖主席多年的文隽,学会成立的同时颁发了第一届评论学会奖。因评论学会走小圈子路线,香港一批影评人被排斥在外,其中就包括金像奖的创办人之一陈柏生,香港影评人之间的此番纷争,同年又催生了一个新协会——香港影评人协会,影评人协会于第二年开始举办金紫荆电影奖,从此,香港影坛一下子有了三个电影奖,一时之间令业内影人无所适从,一些普通观众甚至区分不清三奖有何不同。
第十六届:陈可辛《甜蜜蜜》
  在金像奖一步步向奥斯卡靠拢,迈向工业奖之时,奖项上也出现日趋集中的情况,《新不了情》因黄秋生的惊人演出而未能完成的心愿,在第十五届上被《女人,四十》实现奇迹,许鞍华的这部电影一举横扫五大奖项,而第十六届陈可辛的《甜蜜蜜》创下了保持至今的夺得九个奖项记录。每次在颁奖礼前,都引发对谁能赢得奖项的众多猜测,但得奖结果并未出现太多让人大跌眼镜的情况,这也说明金像奖的评奖机制日趋成熟。
第十五届:许鞍华《女人,四十》

  从第十五届开始,曾担任多个香港电影组织会长的吴思远担任金像奖主席,他坚持“观众第一,奖项第二”,这不仅是对电影制造的期望,希望香港影人能拍摄出更多观众喜欢看的电影,也同样是对金像奖的颁奖礼的要求,把颁奖礼办得好,有可观性,吸引电视转播观众收看。金像奖越来越重视电视直播问题,不仅是版权费的收入令财政问题得到解决,也使金像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增加。 第十六届金像奖在与亚视密切合作了四年之后又重回无线。

         更多>>

第十七届最佳导演:陈果《香港制造》
  第十七届金像奖举办于香港回归之后,特首董建华出席了本届颁奖礼,以示香港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支持,颁奖礼上许冠文炮轰日益猖獗的盗版情况,一句“一百蚊可以买齐五部最佳影片侯选影片盗版VCD”让特首马上责成海关行动起来,第二天就检获大批盗版碟。第十八届金像奖颁奖礼举行前一个月,香港演艺界举行了历来规模最大的反盗版行动,全港电影院停映一天,部分电台全天停播唱片及音乐,以支持打击盗版行动。香港演艺界十六个团体组织了“打击盗版大联盟”,走上街头发起打击盗版大游行。
第十八届 司仪:郑裕玲、张达明、钱嘉乐、林晓峰、谷德昭
  如果不以奖项多少来论,第十七届金像奖的真正大赢家是陈果的《香港制造》,这部以独立制作的形式拍摄的小投资影片,让独立制片也随之受到重视,陈果这位从新浪潮运动伊始就已在片场摸爬滚打的“新”导演,将新浪潮的社会感和责任感继承下来。
第十八届最佳女配角:梅艳芳《半生缘》
  第十八届颁奖礼司仪数量创下记录(后被第二十三届打破),郑裕玲、张达明等五位司仪同台将全场气氛搞热,回想当年俞琤一人又任司仪又负责颁奖的情况,让人不禁感叹金像奖今非昔比。金像奖在司仪方面同样向奥斯卡靠拢,历届司仪里有陈欣健、郑裕玲、沈殿霞、黄子华等名主持人,也有梅艳芳、郑秀文、叶玉卿等演员,正是他们的妙语连珠,让颁奖礼进行的过程中,除了在奖项上的激烈竞争之外还有家人团聚般温馨与快乐的动人场面。
更多>>
第二十届最佳影片:《卧虎藏龙》第一届金像奖影后   九十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制造业受到了好莱坞电影的强烈冲击,第十九届金像奖上,《紫雨风暴》力夺五个技术奖项大奖,这部以恐怖活动为故事背景的影片在制作方面向西方的成熟经验学习         更多>>


  进入千禧年的第十九届金像奖以“凝聚亚洲,迈向世界”为主题,并得香港政府的电影发展基金拨款二百万元资助,颁奖礼移师到红磡体育馆举行。在颁奖礼前传出不和谐的声音,导演王晶在网页上质疑金像奖选举机制,并把矛头直指已任期五届主席的吴思远,说吴思远拍片不多,还年年做主席,更加有过时的感觉。此番言论引来吴思远反驳,认其错误之言对金像奖“伤害性好大”,同业影人如岑建勋、尔冬升纷纷站出来公开反击王晶,但吴思远从此再不愿继续做主席,挂印而去。

第十九届影后:罗兰(《爆裂刑警》)
第二十届终身成就奖:白雪仙女士

   第十九届金像奖的几大奖项,除了张柏芝拿新人奖,其他皆是老将当道,许鞍华、张艾嘉高调得奖,杜琪峰、刘德华终获肯定,罗兰拿下影后那一刻,全场掌声不息,最佳男配角的得主是老牌影星狄龙,他在台上激动地喊出:“我等这个奖等了19年!”。台上每一位得奖人的喜悦,台下每一位提名者的失落,都在证明金像奖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第二十二届最佳导演:刘伟强、麦兆辉《无间道》
  二十届金像奖主席成龙由于忙于拍片,只当了一届就挂印而去,一直帮他的“祖哥”张同祖接替他连当两任主席,在张同祖任内,最主要是工作是巩固金像奖的财政,当时香港经济依然未见好转,内地中央电视台购买版权让金像奖有了颇稳定的收入,但金像奖很多时都是靠“死士”在做义工,如今任金像奖主席的陈嘉上就是其中之一,金像奖筹委会的工作人员量入为出,不计酬劳,让金像奖在经济困难的年份并不亏本,其中勤苦可想而之,在香港电影进入暗淡的艰难时刻,金像奖依然星光闪耀。
第二十一届影帝:周星驰(《少林足球》)
  第二十一届金像奖新增三个奖项,分别是“最佳亚洲电影”、“最佳视觉效果”及“杰出青年导演奖”。张同祖称今年增加最佳亚洲电影奖是一个成熟的时机,本着“有容乃大”的开放态度,这也是向亚洲电影致敬的机会。最佳视觉效果奖则更向好莱坞靠拢,把电脑特技视作未来港片视觉特技发展方向。杰出青年导演奖则意味着香港影坛对未来接班人的求才若渴,周星驰的获奖也证明这个奖不仅局限于新人,更着重于具有新想法的拍片新风格。
“哥哥”张国荣
  第二十二届颁奖礼举办之前非典肆虐,由十三个业内协会组成的金像奖协会意见有很大分歧,办与不办各执一词,在好不容易统一意见之后,在四月一日传来张国荣去世的噩耗。
更多>>
第二十三届影帝:刘德华《大块头有大智慧》 第二十三届影帝:刘德华《大块头有大智慧》   从这二十四届开始,金像奖每年都会以不同主题来推出一期特刊,而提名者的合照还因神奇巧合而被媒体当成预测得奖者的玄机图。
第二十四届专业精神奖:成龙
第二十四届专业精神奖:成龙
  从1905年的《定军山》算起,第二十四届金像奖正值中国电影一百周年,在颁奖礼前,金像奖特刊为配合这个百年主题,举办了一个“最佳华语电影一百部”的选举,请来香港电影导演、编剧、演员等不同岗位的杰出工作者、影评人、电影研究者及艺术文化界的朋友共一百多人,一起评选出一百部最佳华语片,1948年的《小城之春》位列评选影片第一名。

第二十五届最佳动作设计:甄子丹《杀破狼》
  第二十五届的最佳影片属于杜琪峰的《黑社会》,这部电影赢得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等大奖,却鲜有夺得技术奖项,杜琪峰用其日臻成熟的导演技巧和大胆的创作风格,赢得香港电影全行业的最大认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徐克的《七剑》尽管获得了多达九项提名,最后竟一奖未得,徐老怪的电影创新精神却不会因此而偃旗息鼓。

第二十六届影帝:刘青云《我要成名》
第二十六届影帝:刘青云《我要成名》
  在第二十六届金像奖公布提名名单之时,最热的新闻却不是哪位明星获得提名,而是主席文隽闹出辞职风波,而让文隽心生退意的原因,竟是他想将颁奖礼转播权转与曾与他爆发骂战的香港有线电视台,但在金像奖协会董事局的投票里惨遭翻盘,最终转播权重回无线。在他提出辞职之时,有线台也发言声称文隽“值得敬佩”,如此云诡波谲诸般事情如能搬上大银幕,想必是一部绝佳惊天巨制,《金像风云》道尽金像奖二十八载争霸列传。
第二十六届最佳导演:谭家明《父子》
第二十六届最佳导演:谭家明《父子》
  第二十六届金像奖以“薪火相传,承先启后,北望神州”为主题,但除了在司仪上选择曾宝仪等一干新人,还有年纪尚幼的吴景滔力夺双奖外,最终赢得最佳影片大奖的是影坛老将谭家明的《父子》,谭家明身为二十年前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之一,此番回归对已陷入低谷的香港电影来说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喜悦。刘青云在第八次获得影帝提名时终于夺魁,刘青云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过:“当我听说这个奖的一个意义是薪火相传时,就知道这个奖该发给我了
第二十七届影帝:李连杰《投名状》
第二十七届影帝:李连杰《投名状》
   在第二十六届金像奖功成圆满之后,陈嘉上接过文隽的接力棒出任金像奖主席至今。金像奖第二十七届的大赢家是陈可辛的《投名状》,李连杰也凭本片拿了自己第一座金像奖。香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几位明星,似乎只剩成龙一人未获金像影帝,2009年《新宿事件》必将给成龙第十一次机会,在香港本土女演员的青黄不接情况下,这些老牌男演员依然不断磨练越老越醇。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