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偶 像 剧
             ——能否成为新类型剧?
               文/果子
  日本偶像剧、韩国偶像剧、(中国)台湾偶像剧……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几个名词。那中国偶像剧呢?你听过吗?
  如果你要问中国有偶像剧吗?那我要告诉你——有。1996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被公认为是我国原创的第一部偶像剧(虽然后来证明其故事的原创性有待斟酌)。在那之后的十几年间,我们在偶像剧(虽然前半段时间还没有这个概念)上做了无数的尝试,作品也算是层出不穷。但“中国偶像剧”这五个字却一直没能像台湾偶像剧那样理直气壮的浮出水面。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或许也没有人去想为什么。直到高举着偶像剧大旗的《一起来看流星雨》雷声滚滚的袭来。我们才惊觉,中国偶像剧的轮廓似乎正日渐清晰……
因地制宜 中国偶像剧应有独特内涵
  导演姜伟说:“我们要先讨论偶像剧的定义是否存在,再去讨论一部剧是不是偶像剧”。偶像剧是什么?这是个看起来很明确,事实上从未被清楚定义过的概念。在现在公认的偶像剧起源地日本,由偶像出演的电视剧就叫偶像剧;在台湾则刚好相反,他们把能够制造偶像的电视剧叫做偶像剧;而在韩国则干脆就没有偶像剧这个分类,所谓的韩国偶像剧只不过是中国观众按照自己的标准给他们安上的名字。因此,在这种因地制宜的原则下,中国偶像剧有它自己定义和内涵,也就不足为奇了。 [独家专访姜伟][进入讨论区]
 
 
因地制宜 中国偶像剧应有独特内涵
  康红雷曾说,《士兵突击》就是中国年轻人自己的偶像剧。而台湾东森戏剧台总监钟聪海则表示,内地偶像剧最杰出的代表就是赵宝刚。这是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但他们却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中国偶像剧概念和轮廓不仅正在慢慢清晰,而且,也到了要浮出水面的时候了。
[独家专访康洪雷][进入讨论区]
  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剧分类像我们这么复杂。按长度可以分成长篇、中篇和短篇;按时间可以分成古装、年代、现代和当代;按题材可以分成谍战、苦情、生活、时装、涉案……数不胜数。“尽管我们有这么多的题材的优秀作品,但当代题材的青春偶像剧却一直使我们的短板”,这是一个资深的媒体人士在《流星雨》出现后发出的感慨。这在另一个侧面也反射出中国偶像剧亟待被“正名”的状态。
  或许我们真的没有能够制造出(中国)台湾偶像剧的土壤,正如台湾三立台副总裁苏丽媚所说的,“两岸的生长环境太不一样了。台湾是个很小的地方,又是很多外来文化互相冲击的地方,所以台湾的电视人做起天马行空、超越现实生活浪漫的偶像剧是如鱼得水。但内地实在太大了,对外来文化的刺激接受要慢很多,观众是无法接受离自己生活太远的那种偶像剧的”。但我们的偶像剧却可以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内涵。在原有的偶像剧公认元素里面,加入我们独特的内涵,就是中国偶像剧呈现出来的清晰形象。
 
求同存异 中国偶像剧四大必备要素
  虽然我们可能暂时还没办法给出中国偶像剧的准确定义(精准定义的意义也不大),但我们倒可以归纳出中国偶像剧的一些必备元素。
第一、 中国偶像剧也是年轻人的事。
  无论哪种定义下,偶像剧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反映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和心态。就像《流星花园》的幕后推手刘创道说的那样,偶像剧更多是个潮流的东西,因此它表现的都是当前的故事和年轻人。而事实上偶像剧从诞生那天起,就几乎是和青春两个字并驾齐驱的。正如高希希导演所说,“偶像剧首先是反映年轻人的电视剧,他应该是由年轻人的故事所构成的”。
第二、 爱情是不变的主题,但不是唯一的主题。
  爱情是偶像剧最重大的主题,这一点台湾和韩国表现尤为明显。曲折的多角恋、浪漫的爱情桥段、经典的恋爱宣言才是偶像剧最吸引人的部分,也是编剧和导演最着力打造的部分。相比之下,日本偶像剧的主题会多样一些,励志、亲情甚至道德教育都时有出现。而在主题上,中国偶像剧或许是目前为止最丰富的一个。被公认为内地偶像剧代表的赵宝刚,在他的作品中,理想、生活、家庭几乎与爱情并驾齐驱。对当代年轻人生活和内心的更深入挖掘让他的作品一直深受观众喜爱。如果说(中国)台湾偶像剧是飘在天上的浪漫,那么中国偶像剧就是接地气儿的生活。曾与内地合作过的台湾著名编剧杜政哲就表示,内地观众“家”的观念很强烈,因此除了爱情之外,亲情、友情等都是一部剧必不可少的元素。这样的偶像剧才更适合内地观众的口味。
第三、 中国偶像剧要代表主流价值观和注重精神内涵。
  这看起来有点像上纲上线的演说。但仔细想想这才是中国偶像剧最应具备的特点。在中国,电视剧正承担着越来越大的隐形教育作用,可能没有什么地方电视对人民思想和生活的影响像中国这么大而深远。而偶像剧的观众又大多是年轻人,一部偶像剧所宣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判断甚至行为。这也是我们的电视管理制度一直比较严谨的原因之一。
  其实主流并不一定要教条、死板和OUT。看看今日备受追捧的《潜伏》、《士兵突击》、《北风那个吹》,哪一个弘扬的不是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年轻观众抵触的从来就不是主流价值观,而是说教的传播方式。因此当《士兵突击》红遍全国,段奕宏、王宝强、张国强等人重新定义了偶像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已然能够看到中国偶像剧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内涵。
  当然,主流价值观并不只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爱情、家庭、理想、事业等,只要表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主题(这其实和日韩经常出现的励志偶像剧如出一辙),就是中国偶像剧所应该具备的要素。
  除此之外,相比外在的形式,中国偶像剧更注重对观众精神上的洗礼。就如同日本偶像剧总想通过一个故事来揭示生命的真谛,中国偶像剧也总是致力于挖掘和呈现当下年轻人更深入更真实的生活和内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华丽的外表和表面的喜怒哀乐。正如著名编剧高满堂所说,“你不能说几件漂亮的衣裳、摩天大楼、斑斓的都市再加上年轻人的爱情就是偶像剧。新时代的偶像剧必须注重精神内涵,贵在精神上的偶像作用”。
第四、 “造梦”目的不变 包装急需提升
  精神很重要,但绝不是说形式就不重要。台湾电视人一直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们在偶像剧包装上的强大功力。服装、造型、台词、取景、画面、灯光……直到宣传、发行,对偶像剧和剧中的偶像进行浪漫化、时尚化、偶像化的包装,才让(中国)台湾偶像剧最终完成了它“造梦”的使命。“偶像剧就是给观众造一个梦,一个理想的人生”,这是演员徐洪浩眼中的偶像剧。相信很多观众和他的想法是一样的。无论是灰姑娘变公主,还是小兵变将军,“造梦”的能力让偶像剧充满了魅力和魔力。
  但“造梦”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偶像剧很多时候呈现出一种不够“fashion”的气质,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包装能力的欠缺。“如果男主角要向女主角求婚,那我一定不能让他说‘我们结婚吧’,而是要选一个好的场景,让他说‘你愿意把你的人生交给我吗’类似这样的话。作为编剧,我是有责任要刻意去创造经典的台词,偶像剧的台词必须经过包装”。台湾编剧杜政哲用一个小小的例子告诉了我们“包装”的重要性。如果说台词与不同地区的文化和观众习惯息息相关,可能内地的观众会觉得这样说话太“假”,但服装、造型、音乐、画面等这些几乎算是硬件上的包装,就应该没有那么大的差异了吧。总体来说,我们有好的故事,浪漫起来很感人,狗血起来很雷人,但如果能把我们在历史剧上的认真、严谨、考究细节和雄心壮志也用在偶像剧的包装上,相信中国偶像剧也可以像中国历史剧那样,让全亚洲折服。
前路漫漫 中国偶像剧生存环境依旧艰难
  尽管我们今天大胆的提出了“中国偶像剧”的概念,也有很多电视人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但中国偶像剧的发展仍十分堪忧。这无关日韩、港台偶像剧的冲击,最根本的原因,还在我们自己。
  “内地很多公司和制作人觉得偶像是个没有用的东西,戏就是戏,跟偶像什么的没有关系。所以你看我们现在很多戏其实都是偶像剧,但在对外卖片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是时装剧、都市剧什么的,而基本不提偶像剧。因为偶像剧在内地是不好卖的”。与内地合作过多次的台湾东森戏剧台总监钟聪海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偶像剧在内地的尴尬处境
  偶像剧在内地得不到“正名”的原因大体有两个。一是内地电视收视主体年龄偏大,以年轻人为主体受众的偶像剧可能要承担更多的收视风险;二就是日韩、台湾偶像剧中一些被视作“不良影响”的部分,例如奢侈、斗富甚至暴力,从一开始就让一些人(尤其是监察管理人员)提高了对它的警惕。在这种形势下,做偶像剧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有人会说,叫偶像剧还是时装剧,有什么要紧?有句古话叫做“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中国偶像剧的概念立起来,我们才能去完善它的内涵和外延,探讨它的完善和发展。
互联网或能“激活”中国偶像剧
  收视率就如同高考的卷子,分分小命根儿。在内地,手握遥控器的远不是看偶像剧的这些年轻人。因此苦情剧和生活剧大行其道绝对有道理可言。偶像剧真的没有市场了吗?其实也不尽然。
  仔细看一下《士兵突击》、《奋斗》和《潜伏》的走红线路图,他们的起点并不在电视,而是在互联网。姜伟在白玉兰颁奖礼上曾经说,“我知道《潜伏》未播先火四个字里,包含的是广大网友的支持”。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电视剧与新媒体的合作也日益紧密。原因无它,只因大家都清楚网友的力量。通过网络观看、讨论电视剧的人绝不会少于每天坐在电视机前手握遥控器的人。而网络特有的点播、互动功能也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年轻人,甚至有一部分电视观众也变成了网络观众。互联网的商业价值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发掘并加以利用。未来电视剧靠卖出网络版权赚钱如今看来也并非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如果是这样,那互联网也将成为偶像剧发展最肥沃的土壤。偶像剧的明星和话题无不是互联网讨论的焦点,偶像剧也是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商品”。当然,现在的制片方从网络版权收回的成本还远远不能与从电视台收回的相比,但“未播先火”电视剧越来越多也足以证明,互联网已经具备了引导观众、影响收视的能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希望能够看到,在互联网这片更宽阔肥沃的土壤里,偶像剧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
  中国偶像剧能否发展得起来,能否像日流韩流那样掀起“华流”,现在看来真的是言之过早,也没有人敢去下这样的定论。它需要时间(如果环境和观众愿意给它时间的话),而随着越来越多台湾、香港、甚至日本、韩国的电视人来到内地拍戏,通过各种文化的碰撞和各地电视人的交流,我们希望这个时间会大大的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