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小图看大图) | |
上月,由朱时茂自己做制片人并主演的首部描写高尔夫运动的电视剧《追梦谷》在珠海杀青。拍片子的同时,50岁的老茂也狠狠地过了把高尔夫球瘾。日前,在东视文艺频道《今天谁会赢》的录制现场再见到他,自然地就聊到高尔夫的话题上。如今的老茂,对上海高尔夫球场的分布早已了如指掌。一打听,原来他是个无论到哪都带着球杆走的人,此次到上海来自然也不例外。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接连几天都下雨的上海,就在老茂录完节目时停了。于是,邀请他第二天去过过球瘾,老茂乐呵呵地欣然前往。
因为朱时茂与同行的一个朋友要赶下午四点多的飞机回北京,所以我们几个十点多就往乡村国际高尔夫俱乐部赶去。一路上,老茂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高尔夫是惟一能让自己在整个过程中都感觉到兴奋和激情的运动,所以这也成了他惟一坚持下来的项目。
独辟蹊径
“野路子”引出朱氏发球法
换上一身行头的老茂,还真挺像那么回事的。时近艳阳高照的中午,裸露在空气中的皮肤已能明显感觉到炙烤的刺痛。可他们一群人毫不畏惧,叫上球童就迫不及待地向第一个洞进发了。朱时茂异常专业地估计了一下风向,对球童要了一根铁杆,开始做起了独特的准备运动。简单地扭了几下腰后,走上了发球坪。他刚做好发球的准备,站在身边的人就提醒我仔细观察他的发球动作。
只见老茂向远处目测了一下果岭方向,做了几次挥杆动作,就进入了实发阶段。上身微微右侧、球杆移向身体左侧、身体向左后方旋转……有点不对啊,原本只是应该稍稍弯曲右腿啊,老茂的左腿怎么弯曲得那么厉害?赶快向身边的朋友讨教,却听说了在圈里已经无人不知的著名“朱氏”发球法。用弯曲的左腿带动整个身体的转动,用在老茂身上,好像还真合适。
以为又长了学问的我,向老茂讨教“朱氏”发球法,没想到他却乐了。“我这哪是‘朱氏’发球法啊,今天就给你透了底,现在我这种奇怪的发球法完全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后遗症。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再用正确的方法发球反倒没有感觉了,唉,就这样将错就错吧。”
阴差阳错
第一套球杆来自孙小梅
虽然一直在文艺圈里混,但朱时茂却始终把“我是很有体育天分”这样的话挂在嘴边——篮球、排球、乒乓球,据他说,都是自己的特长。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大球小球统统不在话下的他,还真是被高尔夫给难住了。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高尔夫球赛的颁奖仪式,去得早了点没事干,于是就走上草坪想来个实地感受。没想到我这个平日里对运动自我感觉很是良好的人,看到一个白色小球放在地上,却怎么也打不到,这下可把我给气坏了。我是个特别不服输的人,所以我当然要征服这高尔夫了。”这一幕发生在七年前,当时打高尔夫球的人还很少,可朱时茂却见人就想跟人家切磋技艺。“就这样,我阴差阳错地爱上了高尔夫。后来我大有长进,还要归功于孙小梅呢。当时她托朋友从美国带回来一套球杆,可不知是怎么了,拿到手一看是套男式杆。她就打电话给我说了这事,我赶紧说‘给我,给我’,这样就有了自己的第一套球杆。”有了正规球杆的朱时茂打起球来更加名正言顺了,他那种不服输的性格还真起了作用,现在的他虽然已年已半百,但一杆下去仍是200多码,毫不含糊。
修身养性
打高尔夫就为了走路
原本以为在高尔夫球场里拍了几个月的戏,老茂自己也一定过足了球瘾。但他却说:“一边工作一边打球感觉特别不好,这边刚发出去一个球,那边就有人打电话给你,让你过去一趟,一点都不能专心。”
和朱时茂并肩走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四周很空阔,不禁猜测可能只有高尔夫球场才是上海人口密度最低的地方了。“在这里走走,心情也会变好——其实,我打高尔夫也是为了这难得的走路机会。这一圈18个洞,差不多有7公里呢,运动量不小吧。每次我一打起球来,就什么也不想了,特别是烦心事,统统都会烟消云散。”(本报记者 徐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