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媒体平台

说华语片水平差的,看这里

Sir电影 阅读(0) 评论()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中国电影史有过一个不可思议的年代。

  从1979年起,短短的十来年,华语影坛涌现出三股锐不可当的力量——

  “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内地的“第五代”。

  这几个学术界发明的词语,对大众或许还很陌生。

  但是你一定认得出,当年的那些“旗手”们:

  杨德昌、侯孝贤、徐克、许鞍华、陈凯歌、张艺谋……

  他们引领的电影运动,不约而同地爆发,却又有着不同的社会语境。

  今天要说的这部纪录片,专门讲述了台湾的故事——

  《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

  这部纪录片,没有对影史的陈词性总结。

  新电影如何起源、艰难险阻怎样、具备哪些特点风格、又为什么结束、那帮人后来都干嘛去了……

  它全不操心。

  说是纪录片,其实更像是一本书信集

  邀请世界各地的电影人,给三十年前的那群“非主流电影青年”,写一封时光邮件。

  第一位出镜的,是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

  他说,台湾电影新浪潮不是电影界的孤立行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加速变革中的台湾,人人都在寻找身份认同。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个方法要讲话。”

  艺术冲锋在前:寻找人与土地的关系的乡土文学、用身体跳舞的云门、雨后春笋般的小剧场……

  电影,是其中之一。

  侯孝贤《风柜来的人》,拍了几个年轻人在浪潮中跳舞,然后从澎湖列岛去到台北谋生。

  杨德昌《海滩的一天》,拍了沉溺过去的士绅家庭在新时代寻找落点。

  在变得太快的时代面前,电影人也坐不住了,他们要新形式、新题材。

  林怀民在采访快结束时,问拍摄者:“散戏了吧?谢谢。”

  语言突然从普通话切换到闽南话,状态也随即放松。

  表面上,说采访结束了。

  实际上,却像在说台湾新电影运动、甚至那个时代也像一场电影,现在结束了。

  戈达尔有个坚定不移的理论:电影评论跟导演没有区别,都在创作电影。

  因为导演的表达意图是一回事,评论的解读领悟是另一回事,两者交叉感染,一部电影才算完整。

  类推到新电影运动,这场“电影”虽然散戏,但它的创作还不完整,需要外界认知、影响力来补足。

  那才是《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真正拍的。

  此后纪录片从台湾出发,辗转世界各地,去寻找“台湾新电影”的粉丝们。

  意大利的马克·穆勒

  这个人是华语片的大神级推手,动不动就做中国电影回顾展。

  比如,1981年在意大利都灵影展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

  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来了,爱上了华语片,成为了欧洲的华语片专家,娶走了张曼玉……

  马克·穆勒最初发现台湾新电影,是因为认识了杨德昌,接着就被集体创作的《光阴的故事》感动。

  因为“令人诧异的自由创作氛围”。

  后来,他当上威尼斯电影节的选片人,觉得是时候推一把新电影了。

  这一推,《悲情城市》就被推进了1989年那届的主竞赛单元。

  事实上,威尼斯的评审团,很难真正理解《悲情城市》的内涵。

  这不仅因为东西方的文化隔阂,还因为他们是第一次听说那段历史——

  西方观众不会知道白色恐怖,不会了解什么是本省人,什么是迁移来的外省人,以及不同背景下社会心理的影响跟共鸣。(影评人汤尼· 雷恩)

  但评委谢晋和意大利导演普皮·阿瓦蒂坚信,这是一部创造历史的华语电影,给它重要奖项,就等于写下电影史新章节。

  最终,《悲情城市》拿下金狮。

  日本。

  导演黑泽清受杨德昌电影的启发很大。

  他说那是,“利用真实素材追求极致的电影感”。

  台湾的社会文化非常独特。

  既有原住民文化,又有内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迁移,还有50年日本统治的文化移植。

  身份的疑惑,长期以来是被回避的。

  这时,新电影出来说话了。

  虽然用的是暗语

  《苹果的滋味》有一幕,美国军官开车撞人后,跟警察助理找到事主家,屋子里五六个人,在英语、国语、闽南语和手语之间不断翻译,才能达成交流。

  新电影用这种荒诞,有意识地清算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叠加、矛盾与融合。

  导演是枝裕和,他的父亲,早年在台湾地区出生和成长。

  他提到印象深刻的两处电影细节。

  一处是在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

  冬冬寄住在乡下的外公家,外公的诊所是日据时期的建筑,标准的早年日本乡下诊所的样子。

  另一处是万仁的《超级大国民》。

  许毅生当年在政治迫害中出卖了好友,年迈的他找到好友的墓碑,下跪道歉。

  说的是日语。

  因为习惯了,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跟旧友无障碍地沟通。

  这些长期埋藏在国家宏观叙事之下的私密记忆,被新电影一段一段挖出来,不断填补残缺的台湾历史。

  在泰国,导演阿彼察邦也是台湾新电影的粉丝。

  调侃道:

  以前看台湾电影,我总是会睡着;多年后,我的电影也让观众睡着。

  其实他要认真说的是这句——

  “我想他的电影谈的是记忆,记忆有其存在价值,电影就是记忆。”

  台湾新电影唯有梳理清楚历史的记忆脉络,才能知道,现代台湾从何而来。

  贾樟柯,坐在小区楼底下,也接受了采访。

  分享当初看侯孝贤《风柜来的人》的感受:

  我非常搞不懂,为什么一部来自台湾的电影,会让我那样觉得好像在拍我自己

  侯孝贤镜头下处于经济转型和政治变化下的台湾,跟贾樟柯看电影时,内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十年后,这位汾阳小子在“故乡三部曲”里,捕捉到了当初的那种感觉。

  纪录片最后出镜的是两位台湾导演,蔡明亮侯孝贤

  他们俩的出场顺序很有意思。

  作为台湾新电影之后,“新新电影”的代表人物蔡明亮,被问到是否与前辈有接轨时,他说没有。

  是“自成一格”。

  电影如果你把它视为一种艺术创作的话,它就跟一本经典一样,它不是经过观众的淬炼,它是经过时间的淬炼,不是一时,而是长期,摆在那边,等你成熟。

  而侯孝贤出场的地点,选在由他资助的艺术影院台北光点电影院。

  老建筑,旧楼梯,跟着他的背影一步一步走上去,镜头停在天花板贴着的《恋恋风尘》剧照上,仿佛穿过时空隧道。

  1987年,有人说,台湾新电影结束于《台湾电影宣言》。

  2007年,有人说,杨德昌走了,他带走了台湾新电影。

  这些说法都对,但不全对。

  导演代系不断更迭,创作理念也越来越多元,只要这种记录时代的强烈意识和诉求还在,新电影就会以另一种方式不死。

  2008年,《海角七号》,魏德圣曾受到陈国富提携,担任《双瞳》的策划和副导演,此后以《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重拾对历史的回望。

  2009年,《不能没有你》,戴立忍感谢杨德昌,教会自己关注社会新闻,从新闻中审视社会。

  乃至今年的《健忘村》,陈玉勋,仍在坚持以喜剧写忧伤,却跳出原有格局,拍出了台湾地区的超现实编年史。

  侯孝贤这句话,说出了“台湾新电影”的本质——

  所谓新电影是什么,形式以前都玩过了,到现在,影像的形式已经玩到不能再玩了,最重要还是内容,那个时代的内容

  “新”,是相对的。

  台湾新电影有其特殊的时代,如果今天的电影还和它一样,那反而不新了。

  我们不可能指望风会停在原地。

  但可以相信的是,风吹过后,草丛中会蛰伏着下一次的蝴蝶效应。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吃下水的美人鱼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yule.sohu.com true 毒舌电影 https://yule.sohu.com/20170701/n499423664.shtml report 7586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中国电影史有过一个不可思议的年代。从1979年起,短短的十来年,华语影坛涌现出三股锐不可当的力量——“台湾新电影”,“香
热门新闻
名人入驻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独家内容、独特观点、独特的视角......

娱乐老王

娱乐老王

唠娱乐家常,没事磕磕娱乐那些事儿......

扒小妹

扒小妹

扒圈内大情小事......

全明星探

全明星探

一手八卦资讯尽在这里......

电影通缉令

电影通缉令

最优雅电影观众提名......

谈资

谈资

病毒式传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