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媒体平台

看过《驴得水》,才知道另一部被禁的电影有多厉害

迷影课 驴得水 阅读(0) 评论()

  

  《驴得水》显然是今年院线片的异数。

  说它特别,第一当然是因为它的“话剧腔”,片子都是以各种小空间情境下的对话组合而成,话剧改编的影子明显。

  但也因为长时间的巡演,所以片子的戏剧结构和语言张力经过了各种打磨,呈现出一种圆熟的面貌。

  

  说它特别,第二点是因为它的类型。

  你说它是喜剧,看到后面你哭笑不得,心里那叫一个膈应。

  说它是悲剧吧,时不时洒出的语言小梗和夸张情景又让你忍俊不禁。

  喜剧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动作喜剧,一种是语言喜剧,一种是情境喜剧。

  前两者都是直接让你笑的。

  第三种,是把人物放在一个荒诞的设定和情境之下,用戏剧冲突来突显喜剧元素,有可能剧中人越是痛苦,观众笑得越开心。

  

  《驴得水》开始是动作、语言喜剧,到后面慢慢变成情境喜剧,甚至是悲剧。

  开始你在笑,后来你哭都哭不出来了。

  最后它用了片中的美国人一句台词点题——中国真是不可思议。

  

  这就又上升了一步,到达喜剧的第四个层次:观念喜剧。

  观念喜剧往往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却真实的道理,它不仅仅发生在剧情里,更发生在你的周围、你的社群甚至你的国家。它刺向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和道理,指出它的荒诞与滑稽,让你思考生活本身的黑色与幽默。

  你被刺得坐立不安,甚至又哭又笑,但又觉得——好爽。

  

  一部真正好的喜剧,就像是一次成功的针灸。开始痛,后面通。

  《驴得水》野心很大,它想成为这样的喜剧,能一举包含喜剧的这四个层次。

  它也几乎或看上去完成了。

  剧情设定上是教科书式的层层推进:四个性格各异的乡村教师,为了隐瞒自己虚报了”驴得水”老师骗取经费的谎言,只好用更大的谎言来掩盖它。直到教育部官员和美国热心慈善家的到来,让事情一发不可收拾,每个人的道德标准都经历了巨大的考验,他们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最后悲剧收场。

  

  从表面上看,影片独具趣味而不乏深刻。

  从动作喜剧(驴棚救火)和语言喜剧(多场巡演的打磨),甚至是情境喜剧的层面(两次“钦差大臣”造成的巨大悬念和笑果),都是比较成功的。

  但由于影片创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还有更多 “隐喻”的追求,或者说是“观念喜剧”的追求,所以反而在人物塑造上,出现了过于概念化的毛病。

  也就是说,人物性格的发展与转折,并不可信,只不过是编剧追求观念的产物。

  

  所以,影片有很多地方自相矛盾、操之过急、禁不住推敲。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设定就是四个人为了乡村教育事业来到农村最贫苦的地区,但他们几乎都在用“驴得水”的假教师身份占金钱上便宜。所以,如果他们是那种吃回扣占便宜的人,为什么还要反复强调团结的理想、教育的理想,他们会下乡吃苦么?

  例如片中最贪财的是裴魁山,他一毛不拔,甚至虚荣到大热天穿貂皮,这种人会到乡下支教?可信度在哪里?

  

  设计一个不符合情境要求的裴魁山,这就是所谓编剧的产物。他并不真实,他只是个符号,贪财的符号。

  所以我们也才能看到影片最后部分,他人物的推进和转折力量已经消失了,只剩下了爱钱(婚礼最后偷钱的也是他),编剧把他给忘了。

  当然你可以说这种设定就是喜剧、浮夸、荒诞的,我也同意。但别忘了这部电影后半部分走向,每个人物做的选择,都是很实际的、甚至是很现实的,因为这样才能激发最后的悲剧,形成一种反差和深度。

  真实、真切的人生选择和感情,才是产生悲剧的力量。

  

  而影片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走向,让我感觉电影后半段是为了悲剧而悲剧,为了反差而反差,为了虐心而虐心。

  比如本来一腔正气脑子一根筋的铁男,因为被打了一枪擦伤了头,不但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弯变成唯唯诺诺(其实这个还可以理解,因为受了大的刺激),甚至还变得工于心计、盘算起无间道、手腕无比老练起来,性格简直变成了另一个人。

  比如本来一腔正气脑子一根筋的女儿,因为被老爸跪求了一下,不但全盘接受骗局委曲求全,甚至连嫁给一个都不认识更加谈不上喜欢的陌生人,变成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小媳妇。片尾字幕显示她还去了延安。

  真是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人物性格九连环,想怎么转就怎么转。

  

  还有剪头发剪到疯掉的张一曼,我不是说她不应该疯,而是她在整个被辱骂被欺负的过程一言不发连向外走一步的勇气都没有,还是那个一开始就敢爱敢恨满口黄笑话的张一曼么?

  感觉就是编剧需要这里虐一下你们观众,所以就无视人物原本的逻辑,使劲虐你们就好了。我要的是人物一百八十度转折给观众造成的冲击力,合理性咱就不管了。

  这样硬来的剧情,我觉得有些别扭。如果是喜剧,我还可以理解为夸张是喜剧的要素。可影片最后调子转成了悲剧,着力点还是情感——

  那这份“夸张”,就只能成为琼瑶剧的元素了。

  所以,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就像它自己的人物一样,是互相矛盾的。

  

  可能问题也是出在话剧改编上,毕竟舞台式的表演,情感、语言和演员肢体都要非常夸张,才能传递到最后一排观众的眼里,而且场景与场景之间叙事节奏可以是跳跃的,更讲究“在场”的感染力,它的“假定性”特别强,现场观众也能接受这种与真实世界有距离的假定性。

  而电影的情感与表演,由于银幕的尺度、音响的扩大,反而需要内敛与暖昧,银幕上的世界也需要更连贯的叙事气场与人物曲线。换言之,对于正常的叙事电影来说,银幕上的世界需要相对统一。

  所以,《驴得水》这样的电影,一方面,我很欣赏它的大胆,它对喜剧深度的挑战。另一方面,它在人物塑造和剧情编织上的硬来,也损害了这个电影故事的力量。

  

  有人说,对国产电影尤其是喜剧电影,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很厉害了。

  没错,我认可,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其实我们早就有了一个更厉害的标准,一部更强大的影片。

  只是因为审查的元素,我们不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但相信很多影迷都很熟悉它。

  它就是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

  

  2000年 《鬼子来了》

  同样是一部拥有四个层次的高级黑色喜剧,一部让人悲喜交集,充满了隐喻与启示的电影。

  而更高杆的是,《鬼子来了》里面的人物塑造、人物选择,荒诞而可信,剧情推进非常扎实。马大三的每个选择,其实都只是围绕着“活下去”这一个目的,看上去都很合理,过程却很不合理,这就是荒诞。

  最后那场由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处决现场,更是集大胆、反讽、黑色、残酷于一体。

  

  大旗虎皮在迷影课之前的一篇文章说过这样一段话,舅再摘录如下:

  事实证明,《鬼子来了》有一种穿越时代的魅力。它是喜剧,但一点不轻浮,它很深刻,但没有任何说教。它讲了一个小人物,但说的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个宏大叙事。这个宏大叙事不仅是抗日战争。更是因为突然面对外国人,我们自己、我们的社会和人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叙事依然没有结束。

  所以,看过《驴得水》感到满意或者不满意的观众们,请再看一遍《鬼子来了》。

  

  哦,对了,今年其实还有一部同样挑战了四个层次的优质喜剧电影,会在院线上映。

  《我不是潘金莲》。它甚至更加直接和大胆,如果——没有被剪掉太多的话。

  我们这个国家,还真是容易产生喜剧的国度啊。

  

  编辑:Chealsea

yule.sohu.com true 迷影课 https://yule.sohu.com/20161031/n471818737.shtml report 5085 《驴得水》显然是今年院线片的异数。说它特别,第一当然是因为它的“话剧腔”,片子都是以各种小空间情境下的对话组合而成,话剧改编的影子明显。但也因为长时间的巡演,所
热门新闻
名人入驻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独家内容、独特观点、独特的视角......

娱乐老王

娱乐老王

唠娱乐家常,没事磕磕娱乐那些事儿......

扒小妹

扒小妹

扒圈内大情小事......

全明星探

全明星探

一手八卦资讯尽在这里......

电影通缉令

电影通缉令

最优雅电影观众提名......

谈资

谈资

病毒式传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