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里的刀子》罕见切引入回族题材 |
搜狐娱乐讯 (哈麦/文)今年釜山电影节,有三部中国内地的电影和一部台湾片入围主竞赛单元角逐新浪潮奖。其中《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回族题材电影,多年来罕见。该片改编自回族作家石舒清的同名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片小说,由新人导演王学博执导,尔冬升、张猛、万玛才旦共同担任监制。
西北贫困山区一个回族老头的日常
电影拍的是宁夏西海固贫困山区一个回族老头的日常。老伴故去,按照回族的教规,在40日之后要举办比较大的祭礼。儿子建议,祭礼那天宰家里的老牛举办筵席,孝敬操劳了一生的母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头每天精心照料这头家里赖以耕地多年的老牛。在忌日的前三天,这头牛在饮它的水里看到了将要宰它的那把刀子,开始不吃不喝。老头以前听祖辈说过,牛能看到宰它的刀子,不吃不喝是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原小说仅6000多字,大多都是心理描写,比较超现实。王学博在改编的过程中放弃了探讨牛能否看到宰它的刀子,也不放入任何对宗教的态度,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个老头,他的家人,以及他周围的人,完全写实的拍摄手法,对西北贫困山区回族的日常生活还原度非常高,可以当作纪录片来看。
2007年萌生想法,2015年拍成
王学博1984年生于东北,大学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上学的时候因为喜欢电影,拍过一些短片。萌生拍《清水里的刀子》的想法最早是在2007年,王学博的一个回族同学给他推荐了这个小说,看完感触很深。经过同学的帮忙,在穆斯林网站上发帖招募志愿者,王学博拍了三个短片《西海固三部曲》,2009年参加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有人觉得不错,建议发展成长片。
2010年,王学博去西北体验了三个月生活,写了剧本,筹备拍摄。但当大部队到的时候,演员们不演了。因为当地人有一个观念,穆斯林不能演戏(《古兰经》有讲穆斯林不能演化了妆的虚构的脸谱化的人物,但对原生态出镜没有提及)。另外,在这个偏远的山区,找不同家的男女演夫妻会被人说闲话。于是搁置,直到2015年又再次开拍。
300万小成本,尔冬升、张猛、万玛才旦监制
在拍片的同时,王学博自己还开了一个做广告、营销的公司,也做一些制片人的工作,参与的项目包括《塔洛》、《锤子镰刀都休息》、《轻松+愉快》。因为做制片人,认识了万玛才旦(《塔洛》)、尔冬升。王学博跟尔冬升聊过,说这个剧本投给了很多公司,有研发总监看哭了。尔冬升问怎么一个剧本看哭了还没投钱?他看了之后也觉得操作难度比较大。但是觉得这个事情有意义,说一起做。
张猛是回族,也曾想导《清水里的刀子》。有一年担任FIRST电影展评委,看到了王学博这个项目,看过很喜欢,也知道他付出了很多心血,君子不夺人所爱,答应当这部电影的监制。
这三位导演主要是在艺术创作、组建团队、操作经验,以及融资上给了王学博帮助。电影最后花了约300万,其中第一笔50万是王学博一个朋友给的。后来一个浙江的公司投了一些,新华网也投了一些。
新导演缺少真正深刻的对这个时代的思考
和很多80后导演一样,王学博也是从一个喜欢看电影的影迷变成拍电影的人。当时在东北上大学,大一下学期没课,就泡图书馆,看电影,也是经历了看好韩剧,看周星驰,看好莱坞大片,看奥斯卡获奖片,看文艺片这样的过程。最后看到文艺片觉得很独特,每一个导演不一样,被这种特别的感受吸引。
王学博认为拍电影初心比较重要,没有感觉的东西拍的时候都能睡着。“我不是考虑商业片还是文艺片,看是否打动我。我下一部电影在筹拍,投资1000多万,也会有魔幻、犯罪,我觉得还是一个文艺片。再之后我对我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还是想拍真正打动我的东西,也可能是我的思考。”
在这个中国商业市场正发达,艺术片已经连续缺席戛纳、威尼斯,新人里再也出现不了像张艺谋、贾樟柯这样世界级导演的时代,王学博们怎么自处?
“我并没觉得拍文艺片的导演少了,之所以成绩没达到第五代、第六代,跟时代有关。那个时代中国电影还很少,是大家认识中国电影的时代,中国电影还可以的,他们就想要。现在中国是受世界关注的国家,电影节也越来越商业,竞争比当年强很多。现在的新导演,在制作水准、工业水平上不一定比以前差。只是我们这一代的生活阅历比上一代少了很多。讲小县城大家都看到那一阶段了,现在的中国并不是那样的,最重要的是一些新的观点,跟现在新导演缺少真正深刻的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思考有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