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结盟酒,豪气冲牛斗。危难担大义,生死誓同仇。丹心照日月,碧血写春秋。敢为英雄事,彝人自风流。”八十一年前的一天夜晚,刘伯承元帅握管挥毫,写就这首气势磅礴的诗,同时记录下了他与彝族兄弟的深厚情谊。由凉山歌舞团、凉山文广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原创民族歌剧《彝红》,便是以重大历史事件“彝海结盟”为创作素材,反映彝汉一家、民族团结的作品。2016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彝红》先后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演绎出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英雄故事,实现了弘扬正气的时代高度以及惠民生、接地气的文化担当。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伴随着“唧唧复唧唧”的机杼声,以及“山上索玛一朵朵”的歌声,大型民族音乐剧《彝红》拉开序幕,彝家姑娘妮扎嫫在成人礼的当天离家出走,遇见了负伤的红军战士天红。天红与彝族青年拉铁真诚相待,结下了兄弟般情意。红军顺利过凉山后,天红留在彝区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为了给果基小叶丹夫人传递消息,天红与拉铁牺牲在大凉山这片土地上,妮扎嫫也为了掩护果基夫人脱逃牺牲在枪口下。
这段故事取材于“彝海结盟”,1935年红军长征过凉山,刘伯承将军与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留下了一面见证“彝海结盟”的旗帜。为了保护旗帜,实现丈夫对将军的承诺,果基夫人将这面浸染着彝汉人民鲜血的旗帜缝在自己的百褶裙里,直到1950年,亲手把旗帜交给了解放大凉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如今这面凝聚着红军和彝族人民深厚情谊,记载党的群众路线和民族政策的伟大实践,见证凉山彝民族对中国革命重大贡献的旗帜仍然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表示:“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而现状是,大部分的编剧习惯了命题作文式的创作方式,缺乏鲜活的生命和最灵敏的生活体验。要么与时代脱节,要么不屑于与观众趣味为伍,在追求自我艺术表达的路上曲高和寡。为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彝红》的创作团队常驻彝族一线采风,深入大凉山生活,在创排中精益求精,从而使《彝红》在语言、音乐、舞美、服装等方面得到了彝族百姓的认可,实现了观众趣味和自我艺术表达的完美统一。
“《彝红》既成功体现了彝民族的能歌善舞,也体现出凉山州人民勇攀艺术高峰的文化自信,是凉山州的艺术结晶。”《彝红》编剧、艺术总监、原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李亭表示,《彝红》要呈现的是一个史诗式的故事,创作难度很大,为此她选择了“以小见大”,透过小人物的情感命运来展示这背后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选择以虚构的小人物——彝族姑娘妮扎嫫、红军战士天红以及彝族小伙拉铁三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故事来呈现,很好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性和情感,反映出了那个大时代的精、气、神。
专家在观看后表示:“这部戏是一台有水准、有份量的大型民族歌剧,不仅演绎了民族团结的光辉历史,也颂扬了群众路线的伟大意义,所以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情动人 人性闪光
虽然是红色题材的作品,《彝红》感人的场面不仅只表现在革命的激情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道义也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剧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衔接自然、节奏紧凑,加上演员们极具感染力的演出,让整部剧丰富而饱满。妮扎嫫反抗世俗追求自由,天红的勇敢真挚,拉铁的善良质朴……《彝红》中的每个角色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为历史革命题材的舞台作品,《彝红》把红色主题与彝族优美的音乐、舞蹈包括民风民俗结合在一起,用动人的情感故事贯穿其中,在主题和审美上发挥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独特优势,在创作上强调人的“情怀”——彝汉情、兄弟情、青春爱情,这都是它打动观众的最主要原因。
苍桑质朴的彝语清唱、婉转悠扬的的月琴弹奏……当这些凉山当地的民族元素呈现在舞台上,观众不仅感受到歌声美、故事美,更感受到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美。创作者表示,《彝红》应该不是一台普通的歌剧,无论是从彝民族本身,还是“彝海结盟”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呈现给舞台的是一幅民族的诗与画,感动的是一个民族的心与魂,品味的是凉山彝民族文化原生态的独特魅力。
知名评论家表示:“《彝红》作为当代歌剧,色彩虽然怀旧,但绝不是古早味的清汤寡水,而是让人从舌尖烧到胃袋的金门高粱酒,用料猛而密。”
享受艺术 重温历史
《彝红》借助凉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一个有内涵又特别的故事,有人物形象又有文化质感的舞台戏剧作品,让观众在与历史对话的同时,又为剧中的人物命运动容,在历史事件、戏剧冲突与民族风情的交织中获得历史的认知和审美的愉悦。观众评价:“歌很好听,戏很感人,用这样的方式演绎中国革命的重大事件,看起来很容易轻松接受,既重温了历史,又享受了艺术。”
四川省副省长王铭晖对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彝红》给予了高度肯定,称赞该剧不枯燥、有看点,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弘扬了红色文化,展示了民族大团结的美好场景。《彝红》总导演、原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黄定山表示,《彝红》首次通过歌剧形式展现了“彝海结盟”,歌颂了红军、将帅和彝族人民,把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民族语言、民间音乐等接地气的方式展现在舞台上,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彝民族文化和深厚的民族感情。
《彝红》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天桥艺术中心的演出,全场座无虚席,获得京城观众的如潮好评,以及刘伯承元帅家人、果基小叶丹家人和乔佩娟、郭兰英等老艺术家的肯定与支持。刘伯承元帅的女儿刘雁翎书面致信:“我认真观看了你们创作的《彝红》,觉得这是一部歌颂党的民族政策,歌颂革命传统的好剧。”短短两年间,《彝红》演出场次多达近百场,有口皆碑。除了在国内广获赞誉,它也获得了国际戏剧界的瞩目,先后摘得了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二等奖,第六届国际戏剧奥林匹克奖,第三届四川省文华奖、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最佳剧目奖等多个国内、国际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