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少不再主持《中国好声音》了。陪伴了我们多年的“好舌头”即将离去,肯定会让观众不适应。我们祝他越走越好。其实,华少一路走来,都是成长的范本,让人深思。
华少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电台工作。一次,莫文蔚要来推广新专辑,不少电台都邀请她做节目。华少向领导提出申请争取“支持”邀请莫文蔚,但却因为电台经费紧张无法满足华少的要求。华少再次找到领导:“您不用给我钱,给我政策就行,我去拉赞助可以吧?您就告诉我节目里能不能带广告。”
领导回答:“也不是不可以。”得到默许后,华少开始在网上查找有关商家的电话,挨个打过去,往往是刚介绍完情况,对方就啪地挂断了电话。但华少仍然奉行他的“死磕”精神,继续通过家人和朋友牵线搭桥,最终如愿以偿。
浙江卫视研究制作《我爱记歌词》节目时,华少觉得自己做了多年的音乐节目,对歌名、曲目了然于胸,因此决定把这个节目“抢”过来。打听到这个节目的策划团队后,华少一有时间就跟着他们,常常“埋伏”在会议室门口,一有机会就跑过去说:“算我一个,算我一个。”就跟着坐进会议室。
在会上他时不时发表意见,同事们觉得华少的见解很有特点,便采用了他的许多建议,渐渐形成了节目的雏形。除了参与节目的策划、选歌,华少还主动参与撰写台词、出策划案、节目宣传,以至于每天都得不停地转换角色,做着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工作。当节目组最终选择主持人时,华少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心中的第一人选。
对待工作,华少的执着精神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也是他成功的保证。其实,他说话也处处让人惊叹。曾经,有记者问他:“你总是说在忙碌中找到安全感,您觉得生活中缺少安全感吗?”
华少答道:我们这个行业本来就没有什么安全感,很容易被淘汰,观众是没有义务去了解你有多辛苦,他们只有权利去享受你创作出来的作品,去判断好还是不好。我一直觉得我这个人会的事情不多,我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我觉得我做主持人已经做了这么长时间了,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好之前没有去想做别的事情。虽然我现在做制作人,在表演组、策划组和决策组中角色转换,但那些不会成为我最核心的重点,因为我觉得主持人这件事我还未做到极致,“越窄的门越可以通向天堂”,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在《中国好声音》中,因为时间有限,华少被要求在一分钟内念完几页的赞助商名单,结果,华少在40秒之内完成,且完全没有卡壳。这段视频在网上疯传,华少因此被称为“中国好舌头”。有记者问他:“主持好声音后,有一夜成名的感觉吗?”
华少说:“我不相信一夜成名。所有事情都不是一夜成名的,一定有长时间的积累,只是在那一晚遇到了机会而已。好多人在“好声音”认识了我,但也有好多人在“好声音”前就知道我,也看了我多年的节目。所有像我一样的当事人,先是一个礼拜赚100元、唱一首歌赚20块钱,等到唱一首歌赚两万、参加“好声音”唱一首歌赚20万,都不是一夜成名。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心酸过程,在你来看,你只承认我一夜成名,实际上是让我很受伤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