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影片的整体质量而言,这次强强联手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高度,外媒的普遍评价是四平八稳 |
《丹麦女孩》威尼斯首映,戏外的“小雀斑”和妻子十分恩爱 |
(编译/菜头)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受瞩目的影片,毫无疑问是英国导演汤姆-霍珀(《国王的演讲》))的《丹麦女孩》。影片改编自大卫-艾伯修夫的半传记半虚构作品,主人公是历史上成功接受变性手术第一人、丹麦艺术家埃纳尔-韦格纳。新晋奥斯卡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因艳惊四座,再次展示了其可塑性逆天的演技,国内影评人好评一片,但外媒却褒贬不一。就影片的整体质量而言,这次强强联手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高度,外媒的普遍评价是四平八稳,主题和人物挖掘欠缺深度。
《每日银幕》影评人Jonathan Romney评价道:《丹麦女孩》是一部华丽过头、戏剧冲突却不足的作品,对变性人这一主题的诠释流于表面。埃迪-雷德梅因与艾丽西亚-维坎德(扮演韦格纳妻子格尔达)的对手戏没有迸发出令人期待的火花,两人似乎不像是在演同一部电影。维坎德表现出了格尔达这个人物的强势,但对丈夫性别转变一味支持与包容,未能体现出应有的内心纠结。雷德梅因这次的表演有些过于自恋,角色需要固然是一部分原因所在,但各种扭捏作态实在让观众感到有些不适。
对“小雀斑”的表演,《综艺》影评人Peter Debruge却不吝溢美之词: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很少有角色能比埃纳尔-韦格纳更具诱惑力和挑战性,雷德梅因献上了从影以来最好的一次演出,比《万物理论》中的霍金还要细腻、传神。影片中的“丹麦女孩”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从胆怯羞涩,到自信优雅,一步步走近,直至拥抱那个内心的女儿身。
《好莱坞报道者》的David Rooney同样肯定了雷德梅因的表演,称其“在脆弱与力量中找到了平衡”。但他认为影片本身过于中规中矩:与同类影视作品相比,《丹麦女孩》对LGBT话题的探索似乎畏首畏尾,欠缺锐度。影片中一些情感本已经通过表演传递出来,编剧还要用对白强化一遍。妻子格尔达一方面想要留住丈夫,一方面又想帮助丈夫拥抱真实的自己,艾丽西亚-维坎德将人物内心的这一冲突表现得不错,但鉴于埃纳尔的双重身份才是影片的主线,格尔达这个角色终归还是不够饱满。
电影网站《Indiewire》对影片给出了B-/C+的评价:会不会有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们为其存在而感到高兴,欣赏其中的某些元素,对其大范围上映、很有可能拿奖拿到手软的前景没有意见,但却并不喜欢吗?《丹麦女孩》似乎就是这样一部“神奇”的作品。导演汤姆-霍珀延续了《国王的演讲》和《悲惨世界》的华丽画风,赋予了“变性人”这一争议性主题其标志性的宏大主旋律色彩。这是一部拘谨的电影,它站在尖锐、独特、惊喜的对立面,但它将会是一部把变性人话题带入主流视野的作品,这一点也许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
《卫报》则大开吐槽模式,只给了两颗星:《丹麦女孩》把一个本可以惊心动魄的故事讲得不痛不痒,空有一副花架子,却没有给出什么新鲜的观点,埃迪-雷德梅因天鹅一样的长脖子大概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了。男女主角的表演没有达到预期高度,艾丽西亚-维坎德这次有些做作,-雷德梅因的表现虽然更甚一筹,但同样让人感觉用力过猛,事实证明,《万物理论》中恰到好处的羞涩笑容,并不是屡试不爽的。
电影网站《The Film Stage》的评价则是:毫无疑问,汤姆-霍珀是一个中庸派的导演,他的作品从来有条不紊、平易近人、不失偏颇,让人抓不到什么把柄。《丹麦女孩》这个颇具话题性的本子到了他手里,照样端庄得体,犹如温吞水一般,剧作扎实、视觉华丽,足以取悦众人,但估计也不会让谁觉得惊喜万分。剧本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线性地讲述了韦格纳夫妇一路面临的考验与挑战,以及埃纳尔变为女身的过程,对人物内心的挖掘深度不够。与此同时,几处支线情节脱离主线,显得多余,对白时而一针见血,时而又拖累整体节奏。埃迪-雷德梅因的表演优雅、举重若轻,当影片中的埃纳尔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探索时,你看不到他有一丝犹豫,只有真实的好奇与决心。随着埃纳尔一步步迈向女身,雷德梅因游走在双重身份之间,对角色的把握细腻而精准。不过,作为一个不那么待见他在《万物理论》中的表演的少数派,我必须指出,在影片后段埃纳尔走上手术台的部分,这位新晋影帝的表演还是显得用力过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