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之誓》是对变装题材的一次审慎、细腻的探索,女主角奉献了精彩的演出 |
(来源/《综艺》 编译/菜头)女导演劳拉-比斯普瑞的长片处女作《处女之誓》,是对变装题材的一次审慎、细腻的探索,女主角阿尔芭-洛尔瓦彻奉献了精彩的演出。
《处女之誓》的背景是阿尔巴尼亚的偏僻山区,在那里,女扮男装的传统与雪山一样悠久。阿尔芭-洛尔瓦彻扮演的农村女子在以男人的身份生活了14年后,决定重新找回自己的女儿身。也许有人会指责影片的情节过于保守,不过这种争议倒刚好给这部低调的影片增加了话题性,被敏感的题材所吸引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影片有时会显得过于沉闷。
影片没有选择一开始就以字幕的方式解释这个不为人知的东欧习俗,而是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画面之外的暗示,让观众自己去发现、拼凑起阿尔巴尼亚这个叫做“处女之誓”的传统的点滴。到了中段,通过双线叙事的情节设置,影片对它进行了更为直接的探讨。根据这个地区的《卡努法典》对社会生活的规定,女性可以通过女扮男装,并承诺一辈子保持处女之身,来换取对女性身份的放弃,从而免于承担普通女性在这个父系社会中的卑微角色——这个誓言等于是用一种性自由来换取另外一种。影片改编自小说,导演和编剧并未对这个植根于性别歧视的社会习俗表达任何明确的观点,剧本的出发点是人文思考,而非政治批判。
然而,对于主人公马克、即女扮男装的哈娜而言,这份妥协换来的自由已经难以为继。在闭塞的阿尔巴尼亚北部村庄与“诅咒之山”为伴,生活了三十多年之后,喝酒、背来复枪,这些用誓言换来的“权利”,已经无法满足她对生活和自由的渴望。哈娜回忆起了14年前私奔去意大利的姐姐莱拉,再次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念想。这一次,她终于选择离开家乡,前往意大利投奔姐姐。
姐妹俩紧张却又欣喜的团聚,加上新环境对女性的宽容态度,让哈娜小心翼翼地开始了她的破誓之旅,不过,莱拉将性爱比作烈酒的一句无心话,又让她有些迷茫。哈娜在意大利的这段日子,切入了姐妹俩不愉快的少女时代的闪回片段,进一步揭露了家乡的年轻女孩所共同面临的传统压迫。这段双线叙事巧妙地将哈娜男性身份的建立与解构平行起来,但却拉长了主线情节,显得有些松散、拖沓。
哈娜的一系列选择都是性别不平等的体制造成的,因而她最终做回女人的选择背后是有复杂性的,尽管如此,有些观众可能会感觉到哈娜对14年男性身份的放弃,体现出影片站在了传统性别定义这一边。与之相比,影片中潜在的女权主义是更容易解读的。
意大利女演员洛尔瓦彻曾在意大利影片《我是爱》中与电影届的“中性皇后”蒂尔达-斯温顿有过对手戏,而《处女之誓》则再次给了观众将这两位演员相互比较的冲动。她扮演的哈娜/迈克似乎在哪一具皮囊之下都显得不那么自在,这份娴熟、动人、举手投足间都写满细腻的表演,与影片模糊、暧昧的态度相得益彰。
影片的技术环节不乏亮点。弗拉丹-拉多维奇的镜头优雅、色彩丰富,将山村的肃穆之美和城市的拥挤脏乱展现地淋漓尽致。南多-迪-柯西莫以弦乐为主的哀婉的配乐十分动人,却似乎有些过火,因为《处女之誓》严肃的主题本身,已经颇具分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