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 |
新京报讯 (记者田颖)7月3日,“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与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当日下午在韩国正式签署了《中韩电影合拍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即日起,中韩合作拍摄的影片将在中国市场享受国产片待遇,不再受进口片条件限制。这一消息发布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后中韩电影之间的合作会增多,而中国可以向韩国电影人学习优秀的技术,而韩国电影人则增加了就业机会。不过,韩国导演孙长铉则表示,实际上合拍片的门槛仍然是很高的。
《集结号》打开中韩合作新层面
纵观近五年国内公映的进口片片单,每年至少80%的配额都被美国占据,韩国影片大约只能以平均每年1.4部的频率与观众见面,比如2011年是《鸡妈鸭仔》《开心家族》《深海之战》、2012年为《晚秋》《铁线虫入侵》、2013年则是《雪国列车》。
于是,韩国电影人想要到中国来发展,除了完全参与拍摄中国影片外,更多的就是以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不过,虽然早在2000年上影集团就与韩国导演金荣俊合作了《飞天舞》,但在2007年之前,中韩电影的合作主要还是集中在演员的互相输出之上。2007年,冯小刚(微博)的《集结号》把这种合作拓展到了新的层面,在这部影片中,韩国的特效团队参与其中,在这之后技术层面的合作开始慢慢被两国电影人接受。
近两年中韩合拍电影已增多
近年来,中韩合拍片明显增多,光去年就有《分手合约》《大明猩》等。昨日刚上映的《笔仙3》也是中韩合作的影片,该片除了投资、演员是中方外,导演、摄影、剪辑等皆为韩国团队。此外,正在拍摄中的陈正道新片《重返20岁》也都是中韩合作的案例。
虽然《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的细节还未公布,但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的相关人士介绍,这个协议是双向的,即中韩合拍片在中国和韩国均享有国产片待遇。韩国电影研究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范小青认为,中国可以从韩国电影人身上学到技术,以此来壮大自己的羽翼对抗好莱坞,而韩国电影人则扩大了就业机会,此协议对中韩都是利好。
■ 圆桌讨论
范小青:釜山国际电影节顾问,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孙长铉:韩国导演
韩曙永:韩国电影演员协会中国首席代表
学习韩国,强健自我“身体”
新京报:《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的正式签署,对中韩双方有何影响?
范小青:这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好莱坞电影如猛虎一样进来,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地来强身健体,最多快好省的方式就是跟韩国学习。韩国电影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好,在于它创作的类好莱坞化,外表一切都向好莱坞看齐,但内心情感又很民族化。而我们无论是在地缘上、民族情感上还是审美角度,跟韩国都有共通性。
对韩国来说,他们看中的则是中国的大市场,扩大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孙长铉:这样的合作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对实际操作可能影响不大,更多的是对韩国电影人情绪上的影响。以前很多韩国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市场了解不够,但现在会有更多的机会一起工作。其实,合拍片的门槛还是很高的,所以很多韩国人已经开始改拍中国国产电影了。
韩曙永:韩国电影可以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分享中国电影的巨大蛋糕,同时中国方面可以学习很多韩国成功的制作经验,双方是共赢的。
新京报:未来的合作领域将如何分配?
范小青:像我现在监制的电影《拆婚联盟》是池珍熙(微博)、陈意涵主演的,资金、编剧是中国,这就保证了血统的落地性,其他部门像导演、摄影都是韩国的。以前是非常实际的技术合作,以后会越来越深入。
孙长铉:最开始中国影视公司只是借用韩国明星做些简单的合作,后来发展成冯小刚用韩国的特效。未来,在剧本创作、导演、灯光诸多制作环节都可以合作,双方制片团队的高度融合是个大方向。
新京报:对未来中国市场有何担忧?
范小青:没任何担忧,韩国1988年开放市场,到1992年本土片的占有率是最低的,1993年开始回升,1999年突破40%,这都有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过程。我们要放长线钓大鱼。
孙长铉:毕竟优秀的电影人还是少数,如果那些没什么实力的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话,会对市场有不好的影响。
■ 怎样才算合拍片?
2012年中美合拍片曾遭遇资格严审。如今“中韩合拍片”也将享有国产片待遇,那到底怎样的影片才有资格叫中韩合拍片呢?
具体的细节我们还暂时不知道。不过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在电影频道研讨会上也特别指出,“规定的合拍片的要素必须全部具备才行,不能说中国公司投点钱,有的连钱都不投,就算是合拍片;也不能说加点儿中国元素就算是合拍片。”
据悉,中美合拍片中,中方出资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并需要在中国取景。中韩合拍片不知是否也会有这些要求。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