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芬:《小时代》已成过去时 |
没想过投韩寒 |
搜狐娱乐讯 (哈麦/文 玄反影/图 李楠/视频)安晓芬已经在电影业干了十七八年,但直到去年《小时代》的推出,才让这位女出品人无形中被推到大众面前。但对她来说,两部话题作《小时代》带来的成功已经成为过去时。就像徐峥之前常被指认成猪八戒,后来提到他话题又离不开《泰囧》,安晓芬也可能在很长时间里被别人习惯性地叫成“《小时代》出品人”,但对这位经营着一家民营电影公司的老板来说,《小时代》第三、四部版权归别人了,跟她再无关系,她已经把心态归零,为大盛国际开发新项目。
大盛国际创办于2009年前后,开始几年做了《锦衣卫》、《叶问2》、《李献计历险记》、《飞越老人院》等电影,算是业内小有作为的新兵。从去年两部《小时代》大赚后,公司发展提速,接受宋城股份的现金增资,并在其五周年庆典上一口气发布七部新电影计划,包括请陈坤、李冰冰主演的魔幻片《钟馗伏魔》,由《碟中谍》系列制片人葆拉-瓦格纳参与的中美合拍战争爱情片《飞虎月亮花》,《李献计历险记》导演李阳的现代魔幻新片《她的亡命之徒》,以及四部女性情感题材电影《我是女王》、《迎男而上》、《头等舱》、《只谈情,不说爱》,圈定的导演包括伊能静、张猛等。
这七部电影,是安晓芬这些年来攒出来的,题材各异,商业性强。安晓芬说,自己生活和工作中都是追求顺其自然的一个人,所以开发新项目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机缘巧合碰到了,觉得好,就做了。”比如,《小时代》当初就并非她自己努力去挖掘的一个项目,只是跟中影总经理张强偶然聊起来,经他推荐,觉得不错,最终做成了。如果问,既然你把郭敬明做成功了,那有没有考虑过开发韩寒?安晓芬会笑说,“市面上好东西多了,不可能所有都让你拥有,都是缘分。”
业内普遍认为,从2002年《英雄》开始,中国电影才开始往产业化方向走。十多年后,全国银幕数突破两万块,年票房达到200亿级,增速遥遥领先全球各国。一向弱势的国产片也开始找到观众。过去被认为亏欠赚吆喝的电影投资,如今被认为大有利可图。于是,很多外来资本涌入,一些小型电影公司纷起。因为各自目的不同,对电影品质的坚守有别,造成鱼龙混杂,好片烂片有死有活规律难辨。在电影业制作、发行、放映各个环节磨砺了多年,先后待过新画面、星美、时代经典的安晓芬看来,当下的浮躁只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未来肯定是大浪淘沙,能在市面上立足的,是专业公司和电影人,提供给观众有品质保障的作品。
《小时代》已成过去时,没想过投韩寒
Q:提到安晓芬,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小时代》出品人”,你在意这个头衔吗?
A:一部电影做完,其实就归零了。我一直都有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因为你做完了一部之后,不知道下一部是什么样子。你一定要把心态归零,一次成功不代表永远成功,一次失败也不代笔永远失败,我们不能太沉溺于过去的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其实,我已经把它排除了。《小时代》之后一下有七部新片,我们把心思放在这个上面。我在这个行业里差不多十七八年了,也一步一步在走自己的路,只不过《小时代》太成功了,无形中把我们推到前面来,这个也就一时的热潮,过去就过去了。我真的没有在意他们把我定位成什么。
Q:《小时代》第三、四部大盛国际为什么完全没参与?预估票房会比前两部更高吗?
A:那个版权是别人的,肯定有很多方面的诉求,我们不做,肯定就是很理所当然。谁拥有版权就拥有话语权,他们怎么做是他们的事儿,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我觉得它的观众一直都在,因为喜欢《小时代》和《小时代2》的观众,他一定会关注《小时代3》和《小时代4》,那批孩子的喜欢是发自内心的。郭敬明他是非常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一个导演,通过第一、二部观众的争议,他也一定有很大的改进,我相信三、四部会有很大提升和不同的表现。
Q:已经把郭敬明电影推成功了,为何不考虑再开发一下韩寒的作品?
A:市面上好的东西多了,不可能所有好的都让你去关注,或者让你拥有。作品也一样,你碰到了什么作品,最终把它做成什么样,都是缘分,你不可能做到很多方面。没有考虑过韩寒(笑)。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是特别追求顺其自然的一个人,郭敬明的小说也不是我们去努力挖掘的,张强,现在是中影的总经理,他碰到我聊起来,转给我们的。碰到了,我们觉得很好,就做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机缘巧合,可能我们也就不会跟《小时代》有任何交集。
浮躁是必经阶段,未来不专业的被淘汰
Q:当下中国电影业为何这么浮躁?未来的竞争格局应该是怎样?
这几年大家都看到了电影市场的繁荣和票房的井喷。原来对电影产业的认识都是赔钱的,现在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然后其他行业的资本涌入,会让越来越多的公司尝试自己做电影。学习也好,尝试也好,还是它本身有经验,在资本支持下,更能扩张性突破。如果哪个公司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密切和观众契合的结合点,就会被市场或者观众淘汰。公司也好,导演也好,都是处在不是一个很稳固的状态,不是说这个江山你坐了就永远是你的。如果你肯下工夫,踏实地去做,密切关注观众,懂得市场,今天你一名不文,可能明天你就一鸣惊人,这是电影市场可以创造奇迹的一个表现,也是很多人做电影的一个魅力。
业内好的导演、演员、编剧其实就那么多,每年要生产几百部电影,这几百部电影都是涌向这些导演和明星,人才远远不够的。优质资源涌向哪里呢?它会和更专业的公司和更专业的人才来合作,出现大浪淘沙。现在中国电影公司的格局在不断变化,未来产业稳定之后,也一定会形成类似于好莱坞的六大、八大,也可能是十大公司这样一个局面。这样的公司一个是积累了很多优质资源,另外它多年的经验是质量的保证,观众也会信服。但是现在,我觉得格局还没有定。
整个电影过程需要专业化,需要人才,不光是演员、导演、编剧,更需要制片人、服、化、道,人才缺乏的话,不能完整地工业化,只能是手工作坊。好莱坞电影已经是工业化的,我们这方面非常欠缺。电影业浮躁是因为大家看到了有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多行业外的人涌进来,想分一杯羹,很多项目匆忙上马,要多少产量、票房,这是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未来一定会大浪淘沙,把质量不好的公司和人淘汰出去,让这个行业更健康。我属于实干派,我不太会去忽悠人,我自认为我在这个行业内比较努力,其他很多浮躁和浮华的东西我们不关注,要做的是让每一部作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投资人。
啥样老板投资啥样片,市场定位很重要
Q:你曾经在新画面工作多年,了解张艺谋,怎么看他离开张伟平加盟乐视拍《归来》?
A:这个我不好说,我离开新画面已经十几年了,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可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很自然的规律吧。《归来》这部电影我不太了解,张艺谋导演的品质一定是不错的,我跟他工作过很多年,对他了解和信任,我很清楚他能做到什么程度。
导演拍一部电影他有自己深刻表达的东西,至于这个东西适不适合市场,不是由导演来完成的,应该是由制片公司来完成。要看制片公司它的市场定位是什么。比如说,我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就不是年轻人,是成年的,非常有深度,有文化诉求的,它的目标观众如果是这样,能打中了,让目标观众满意,就成功了。我的《小时代》,目标观众就是十五岁到二十五岁,这个群体他们满意,我就没有遗憾。至于其他人满不满意,就不管了。
电影毕竟是一个文化方面的东西,从市场来讲,它是产品,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它是作品,艺术和商业是有冲突的。我们不能完全沉浸在市场里面,对于整个人或者整个社会的文化断层其实是非常不好的。市场本身就应该是类型丰富多彩的,应该有市场成功的,也应该有艺术成功的,多方面的需求,不能局限在就是票房。对我一个民营企业来说,我追求商业上的成功,但是不代表都要这样。但是我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我也追求艺术与商业的平衡,这个要做到很难,但是我们也要努力。这个是各个公司也好,导演也好,对自己的定位。
每一个公司开发什么样的作品,一定跟它当家人的喜好有关。我接触到的一些题材或者作品,我们看到了,喜欢,就会做。我不太局限于我必须要做什么,必须要开发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束缚,我们做的电影种类也比较多,有动作片、武侠片,像《飞越老人院》那样的文艺片,像《小时代》这样的青春片,像我现在做的《钟馗伏魔》是魔幻片,还有几部情感片。
业内新兵大步走,规模化拍商业类型片
Q:一个新公司,一次性开发七部电影,哪来的合适题材?
A:年初在我们公司五周年庆典上,一口气发布了七部电影计划,这七部电影是我这几年一直在筹备和积累的,只是说在这个时间点上一起爆发了,说明我们公司要走上一个快速发展的道路了。电影的开发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完成的。七部开发,今年会陆陆续续开拍,明年可以奉献给大家。这七部完成之后,我们会继续开发,一个公司的良性发展一定都是边创作边开发,边拍摄,边上映,这样给电影市场一个良性的供应循环,这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也是健康的。
Q:中美合拍《飞虎月亮花》这个局是怎么攒成的?
A:这部电影由一部中国的传记小说改编,是我09年买的版权。主人公是生活在云南的一个女护士,战争年代她从香港来内地参加了美军的一个战地医院,这本书是她儿子写的。这段历史,几乎是很多人不了解的,我觉得有必要把它拍成电影,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那场战争是特别浩大的,用电影完整描绘出来很难,所以我就采取了从普通人角度来透视这场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正好那部小说是小人物(飞行员和护士)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正好契合我们的诉求。
买下之后就想把它拍出来,也走了一些弯路。刚开始我们找国内的三四个编剧来改编剧本,写来写去我都觉得不能反映出那样一个情境下的人物关系,因为众多人物是美国飞虎队的飞行员,但是我们对那个历史是不了解的,我们的编剧也很难亲身去了解美国人怎么说话,那个年代的人怎么说话,怎么去生活。后来有差不多一两年时间的周折,我们在报上看到,汤姆•克鲁斯也要拍飞虎队的故事,从那个我看到了保罗-瓦格纳女士,了解到她,所以就通过CAA的朋友,请他帮我介绍认识瓦格纳女士。我们一见如故,谈起这个故事,她也是特别喜欢,所以决定共同来制作这部电影。
认识她以后我整个的创作方向有一些改变,我想把这部电影做成全英文的,全球发行,但它是发生在中美之间的一个故事。所以,葆拉就给我推荐了一个美国编剧,娜奥米-芳娜,她特别适合描写细腻的情感和爱情,但她的票房不是很好。这方面我们也有过担心,但可以在其他方面补足——未来我们寻找到一个特别商业的,打造过很多成功商业片的导演来结合,我相信会是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一个作品。
Q:一直挺文艺的张猛会转型为大盛国际拍喜剧片?
A:其实我跟他谈过《迎男而上》,他也很喜欢那个故事,但他在犹豫,还没签约。他拍了两部文艺片(《钢的琴》《儿的大有福》),他自己不确定能不能拍好喜剧片,我们正在接触中,这个是看他最后的决心。我知道张猛是非常好的导演,他的艺术功力非常深,如果能让他下决心转型来拍一部喜剧,可能也是一个很好的事儿。一个导演对自己驾驭的题材很有信心的时候,他才能把它拍好,如果说他没准备好的话,我觉得真的拍出来可能效果不太好。从这一点上我也看到,张猛是特别负责任的一个导演,其实更让我尊重。我那个电影大概目标演员都是比较大牌的,对年轻导演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能很多人会说,马上就去自荐或者答应下来,但他还在纠结,就是他要对自己负责任,对电影负责任。
Q:一下子开发四部女性题材电影,是怎么想的?
A:《我是女王》、《迎男而上》、《头等舱》、《只谈情,不说爱》,这四部电影是我们今年着力打造的一个女性情感系列。我是女性,肯定对女性在生活中、情感中、职场中碰到的一些情感问题啊,或者友情、爱情方方面面的关系,感触比较深。平时跟朋友接触,他们也有困惑。我就觉得把它打造出来,从不同角度透视女性的情感问题,对当下的年轻人应该有一些意义,所以我就一口气做了四部。可能很多人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不管二十岁、三是岁、四十岁,都能找到对味的一种状况,希望能给到观众一些启发或者思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