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郊区赫哲族艺术团嫁令阔《美丽的敖其湾》剧照。 佳木斯市郊区非遗中心供图 |
“鱼起浮的地方我已去过,鱼咬讯的地方我也去过,鱼顶水的地方我更去过……合日——合日——那尼——各热也。”4月1日,记者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赫哲族民族村采访,一位老人即兴唱起了这首明朗轻快、优美流畅的嫁令阔《叉鱼歌》,另一位老人则演唱了带有明显嫁令阔特点的《乌苏里船歌》。
流传了千年的嫁令阔是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民歌的总称,意即小调、小曲的意思,涉及号子、儿歌、小调等多种体裁。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曲调旋律和节奏变化不大。有些歌曲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演唱,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创作,表演时不但随意性较大,而且没有时间和场合限制,可现编现唱。目前,嫁令阔已经入选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由于赫哲族人口较少,没有文字,更没有专业的音乐记录者,所以赫哲音乐主要靠一代代民间艺人、演唱爱好者的记忆口头流传。过去赫哲人生产方式主要是渔猎,因此,赫哲音乐素材大多是源于他们的祈渔、织网、捕鱼、食鱼等生活。音乐节奏简洁明快,旋律清新流畅,有随波逐流的韵味,有歌在船头、唱在浪中之意,曲调和基本节奏大都出于划船的动作,舒展平缓,具有渔家歌谣的特点,既宛转动听又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和传唱。”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孙亚强说。
记者了解到,赫哲族人口较少,却能歌善舞,年纪大的赫哲人都能唱几段赫哲族民歌。这些民歌与他们的渔猎生产、宗教祭祀、生活娱乐活动分不开,大部分民歌都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场景即兴创作而来,再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下来。赫哲族嫁令阔按歌词内容和曲调变化,大致可分为历史性的古歌、祭仪中的神歌、生活中的风俗歌、回忆性的倾诉歌、赞美生活的赞歌五大类,代表作有《迁徙歌》、《请神歌》、《颂神歌》、《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想情郎》、《思恋调》、《绿色的山哟绿色的水》、《捕鱼谣》等一批脍炙人口的赫哲族民歌。
可以说,在赫哲族人的生活中嫁令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已经成为赫哲族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它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像“乌日贡节”这样的民族大会上,热情奔放的舞姿伴以曲调悠扬的赫哲族民歌充满欢乐气氛。但不容乐观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赫哲族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外来多元音乐艺术的冲击,让嫁令阔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
据嫁令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尤忠美说,人口少、没有文字,再加上很多人认为学习本民族语言没什么用,很多人放弃了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从而使会唱嫁令阔的人逐渐减少。因此,普及赫哲族语言、抢救嫁令阔十分迫切。佳木斯市郊区非遗中心主任刘战自费创办了赫哲族民俗馆,他说,尽管大家都非常着急,也一直没有间断推广,但推广嫁令阔很难,现在面临的是场地、资金的制约和学员少、规模小的状况,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使嫁令阔很好地传承。
为了让这一珍贵的民族瑰宝发展传承下去,佳木斯市政府多次邀请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前往赫哲族地区对赫哲族民歌采风,支持群众文化工作者搜集整理了《赫哲族民族歌曲集》,下辖的同江市还将多年来创作的赫哲族代表性歌曲进行搜集整理,出版了《赫哲心声》一书。为使嫁令阔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佳木斯市文广新局2013年12月16日举办了首届赫哲族说唱艺术展演比赛,使很多群众进一步了解了嫁令阔。目前,通过广泛征集嫁令阔孤本、推行嫁令阔进中小学和大学课堂、 全面普查健在的嫁令阔民间艺人并给予补助、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佳木斯市相关部门正在采取多项措施对嫁令阔进行抢救性保护。
佳木斯市文广新局局长姜富告诉记者,嫁令阔是赫哲族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承好嫁令阔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下一步,佳木斯将制定嫁令阔抢救规划,通过“规模化辅导学员、嫁令阔走出去、创作展演比赛、鼓励民间艺人走进课堂”等活动,加大推广和保护嫁令阔的力度。
受作为嫁令阔演唱能手的父亲和家族影响,年近50岁的尤忠美掌握了许多嫁令阔歌曲,经常参加黑龙江省、市、县级大型演出,她的代表作《大顶子山高又高》在2009年第八届乌日贡大会上获二等奖,目前她正在搜集整理嫁令阔歌曲,准备出版《嫁令阔选集》。尤忠美现在的任务是每天到创办不久的佳木斯市郊区赫哲族艺术团带领大家排练节目,到讲习所传授嫁令阔,创作歌曲及演唱。她说,虽然很累,但看到越来越多的赫哲族人和汉族人来学习嫁令阔和赫哲语,由衷地感到高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张建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