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综艺》认为克鲁尼把《古迹卫士》拍成了一堂乏味至极的艺术鉴赏课 |
搜狐娱乐讯 (来源/《综艺》 编译/菜头)在《古迹卫士》中,主人公们力争保护的欧洲艺术作品似乎全然不见踪影,而乔治-克鲁尼作为编剧兼导演的火花,也很没有存在感。这个引人入胜的艺术保卫战,被克鲁尼拍成了一堂乏味至极的艺术鉴赏课。
当年,当乔治-克鲁尼初执导筒时,可以看出他从多次合作的史蒂文-索德伯格那里偷师成功,他的前两部作品,《危险思想的自白》和《晚安,好运》,足以证明他师承大导演的功力。两部影片风格截然不同,却都以电视业为背景,讲述了两段颇为精彩的传奇人生。然而,最近的两部《总统杀局》和《古迹卫士》,好像完全不是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主题宏大,姿态做足,却空洞呆板。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导演乔治-克鲁尼以索德伯格的量级出道,近两年好像离“辉煌”相去甚远。
影片中,克鲁尼自挑大梁,扮演佛格博物馆的艺术历史学家弗兰克(人物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馆长、修复学家乔治-斯陶特)。时间是1944年春,盟军误将罗马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当作纳粹要塞炸毁。为了保护该地的历史艺术遗址,弗兰克提议派遣一队艺术专家远赴前线进行协助,并借机收复被纳粹盗取的大批艺术品。
弗兰克开始组建他的小分队:艺术修复大师詹姆斯(马特-达蒙饰)、建筑师理查德(比尔-莫瑞饰)、雕塑家沃尔特(约翰-古德曼饰)、剧院总监普雷斯顿(鲍勃-巴拉班),以及来自巴黎的油画名师(让-杜雅尔丹饰)。
影片中不乏企图发人深省的夸夸其谈:“艺术是现代社会的根基”、“谁能保证大卫雕像依然站立,蒙娜丽莎依然微笑?”然而奇特的是,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出现在镜头中的艺术作品寥寥无几。在大部分的时间中,都是主人公们为了其中两幅杰作进行着辗转不停的跋涉。
原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栩栩如生,影片中的角色刻画却是草草了事、毫无个性。编剧克鲁尼和格兰特-赫斯洛夫将细节详尽的小说电影化的结果,怎么看都是乏味至极。原著中小分队与军队就艺术和人生价值问题的针锋相对全然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小分队成员之一涉险勇救圣母画的老套改编。(现实中,确实有几个成员丧命战场,但也不至于这么壮烈。)这就好比一头脑简单的正统英雄电影,专为那些认为《无耻混蛋》太无厘头的观众量身打造。
克鲁尼曾经在另外一部战时寻宝电影《夺金三王》中扮演一位尖酸刻薄的特种部队队员,这回的弗兰克就好像那个角色的兑水版,那种他睡着也能演的风韵犹存的老男人(说实话,有些时候他真的好像是没睡醒)。马特-达蒙扮演的角色本该展现极度细腻和严谨,他的表演却过于放松,而在他一口恐怖的法语背后,是影片苦心营造的“笑点”。似乎没有那么多人提起的是凯特-布兰切特同样让人不敢恭维的“法语口音”,她扮演的巴黎博物馆助理馆长克莱尔对艺术品的下落有所隐瞒,生怕小分队中饱私囊。(布兰切特的角色来源于法国艺术历史学家萝斯-瓦朗,她的回忆录曾被约翰-弗兰克海默拍为《战斗列车》,成为60年代的经典动作片,可比《古迹卫士》要精彩得多。)
表现较好的是比尔-莫瑞和鲍勃-巴拉班两位老将,两人充分利用了各自并不多的戏份,展现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化学反应。在影片为数不多的值得称道的场景之一中,莫瑞收到了来自远方寄来的圣诞节唱片,当听到自己的孙儿们的歌声时,他写满感慨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
现实生活中的古迹卫士们是一群充满激情和责任感,甘愿为艺术冒生命危险的勇士,然而克鲁尼的这次致敬,却完成得毫无生气和惊喜,从过程到结局,都完全不出所料。影片直到最终都没能醒过劲儿来,这尤其令人感到失望,因为克鲁尼有足够的智慧和品味,也是当今好莱坞为数不多的能够兑现一部阵容如此强大的电影的人。影片的最后,艺术品被寻回,影片本身却依然难以重见天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