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传统音乐节闭幕式日前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办。周代雅乐《大武》、清代中和韶乐、新雅乐乐舞……中国音乐学院雅乐团等单位演出的节目,生动地诠释了本届传统音乐节的主题——礼乐重建。
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活化”一度消失的宫廷音乐的工作,开始进入音乐工作者的日程。尽管雅乐的恢复遭遇了缺少乐谱、缺少传承人等困难,包括艺术院校师生在内的众多音乐界人士却在持续不断地努力着。
学习雅乐,让学生有了很大提升
在第五届中国传统音乐节闭幕式上,中国音乐学院雅乐团演出的是周代雅乐《大武》。
雅乐起源于周代,负责节目文字整理的杨春薇老师说:“周代开创了礼乐精神,周公倡导礼乐治国,历朝历代其音乐与表演仪式都沿袭自周代。近代我们将雅乐丢弃了百年,现在我们应当重新找回。”
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2011年1月,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了雅乐研究中心,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雅乐研究以及对外联络。
这个中心的成立,与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沈洽教授的积极推动有很大关系。沈洽教授曾在台湾生活了十几年,担任台湾文化大学雅乐团的名誉团长,亲眼看到了雅乐在台湾地区的发展和学生们学习雅乐之后的变化。因此他倡导在大陆开展恢复雅乐的工作,建立雅乐研究中心。
雅乐研究中心主任是台湾南华大学雅乐团团长周纯一,他曾在日本、韩国旅居多年。日本由于天皇制度一直存在,皇家仪式代代相传,所以非常精准地保留着古代中国传播到日本的雅乐。而韩国虽然在历史上一度几乎中断了雅乐的传承,不过独立后又大力开展雅乐重建工作,在日本的帮助下,恢复成果得到了韩国民众的认可。现在韩国专司雅乐的国乐院属于国家机构,有千余名演出人员。周纯一在两国收集了许多一手资料和传统乐谱,从中进行挖掘,力求探析中国调式的面貌。
古代中国的雅乐带着中华文明的精义传播到了邻国,而现在,邻国对于雅乐的保存与传承正反哺着我们的重建工作。
杨春薇自幼习古琴,师出名门,对于中国古典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雅乐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就积极地投入到了相关工作中。据她介绍,最初,中国音乐学院雅乐团是个学生社团,学生的练习状态难以保证,演奏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雅乐研究中心联合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共同建设雅乐团。虽然雅乐演出所需要的乐器并不在学生所学专业范围之内,但是他们都有吹弹基础,这对演奏雅乐有很大的帮助与促进。除了乐器演奏,还有一支歌舞队,主要由声歌系的学生组成。
雅乐团每周都有练习活动,在寒暑假等较长的假期中还会有为期10天的培训。学生有三门必修课:古琴、打击乐、雅乐舞。另外,雅乐团还会请专家为学生讲授亚洲文化方面的知识。杨春薇说,雅乐讲究的是天、地、人三者气场的交融,要做到“身沉”,学习雅乐的过程让学生的状态有很大提升。
杨春薇说,学界曾一度对于是否重建雅乐、能否重建雅乐有争议,而现在则更多地选择搁置争议,致力于推进雅乐的重建工作。浙江、河南平顶山等地也在积极探索并初见成效。现在天坛的神乐署有专职人员研习、演出雅乐,这是很大的进步。同时,书院中国等社会力量也与雅乐研究中心合作,支持重建工作。种种迹象都说明社会整体对雅乐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
杨春薇表示,雅乐研究中心会一直走下去,下一步的计划是在中国音乐学院开展系统的雅乐教育课程。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天坛神乐署雅乐团在闭幕式上表演了清代中和韶乐——清乾隆十一年圜丘祭祀《亚献·嘉平之章》。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对天坛神乐署恢复中和韶乐所做的工作非常赞赏。他说:“神乐署将清代的中和韶乐基本恢复了。”
天坛神乐署雅乐团团员的平均年龄在25岁。团长王玲将他们称为“孩子们”。他们的演出干净、规矩,全不见年轻人的浮躁之气。王玲说:“教育从娃娃抓起,这话不假。他们从20多岁起,就接触雅乐和礼乐传统,几十年后这些东西会深入他们的骨髓。”
神乐署的传承离不开专家的指导。清代宫廷音乐专家万依、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海政歌舞团指挥黄海涛等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与天坛合作,为中和韶乐的复原做着前期的学术研究工作。神乐署还有一位“古董”——一位曾在上世纪40年代供职于北京乐舞传习社、参加过祭孔活动的老乐工。早已退休的老人时常来看神乐署的演出,清末时他尚且年幼,凭着依稀可辨的记忆,他感叹:“就和那时候是一样的!”
神乐署雅乐中心成立于2006年,7年来,专家们无私地悉心指导着他们的学习、研究和排练。神乐署恢复清代中和韶乐的同时,也逐渐向前追溯,汉唐音乐、诗经、西周音乐以及民乐都是他们的学习内容。尽管也努力地研究了这些更为久远的音乐,但是王玲说想要完全恢复已经不太可能了。
清代的中和韶乐历来不被学界所重视,被视为中华文明的一次倒退。但是王玲认为,即使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在其中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它是历史的存在。中和韶乐是唯一有条件完全恢复的雅乐,因为它的所有曲谱、制式的档案、历史上使用的乐器都有完整的记载。神乐署能够做到所唱的字、与其对应的动作都与清代一致。
神乐署有自己的图书角,团员们都非常重视学界动态,关于古代音乐的图书他们都会择优购入。虽然没有定期的培训课程,他们的学习形式却是多样的。神乐署每年向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上报工作计划,再根据工作计划制订学习计划。在遇到比较集中的问题时,请专家学者们来做讲座。
目前有很多中小学已经与神乐署联手开展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式的活动中感受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
礼乐精神的现代表达
闭幕式上的新雅乐乐舞《淑归·小舞》是来自哈辉工作室的作品。古典音乐演唱家哈辉这样定义新雅乐:古代宫廷音乐用处颇多,既用于祭祀,也用于宴飨和仪式。新雅乐仍继承着这种大乐集诗、乐、舞于一身的形式,试图在当今时代,以其中正平和的风范,重振其“仪礼、德乐”的核心精神,发挥其本初的人伦教化功能。
这次传统音乐节闭幕式上演出的《淑归·小舞》是哈辉第一次尝试编创新雅乐乐舞的作品。她特意在任教的中央民族大学挑选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几个女生,她们都没有舞蹈基础。刚开始排练的时候是有问题的,学生更注重外在的姿态,哈辉让她们进行了修正。她觉得与现代舞蹈注重对于美、艺术、形体等的展示不同,中国古代的舞蹈并不是用来娱乐与观赏的,而是通过这种仪式传递一种中正平和、崇高庄重之感。所以,舞蹈过程中,重要的就不是追求每个动作的华美精致,而是要肃穆自己的心境,在练习舞蹈动作的过程中更贴近中国古典文化的要义,取其灵魂与气象,而不拘泥于单一形式。
创新还需先有根本。哈辉说新雅乐的主要演奏乐器都是根据文献记载确定的,再加入一些“华夏正声”的乐器。创新是为了使之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节奏。哈辉举例说,在美国演出时,会适当加入电子音乐的编配和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这样动静相宜,能更有效地吸引美国观众。而在欧洲,则是纯古典乐器与人声的结合。
目前哈辉的工作室在着手编撰一套适合普及雅乐的教材,能够用于大学、国学院、海外中国文化机构、幼师学校等不同层级的教育机构。哈辉对女学、蒙学着意颇多,最近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的《我的长辈》微视频作品大赛中,她的作品《女德》获得了音乐类一等奖,儿童经典蒙学读物《声律启蒙》的MV也已经上线。目前,这些作品都是公益性质的,不过,哈辉认为未来还是需要做一些市场开拓,只有能够在商业上自给自足,才能更好地良性循环并推动新雅乐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听到更好的作品。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陈慧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