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2月,致力于音乐剧的理论建设、创作实践、人才培养与产业研究,以及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制作与推广,是中国最重要的音乐剧研究机构之一。
文化资源
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创始地。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荟集了萧友梅、杨仲子、王露、刘天华等音乐家,从事专业音乐教育,北京大学由此成为中国现代高等音乐教育的中心,培养出以谭抒真、吴伯超、冼星海等为代表的众多音乐人才。作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成员的黎锦晖,所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是中国最早的音乐剧,被誉为中国新歌剧的鼻祖及开拓者、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背景下,艺术与科学、人文、文化产业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音乐剧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门类,需要文学、音乐、舞蹈、舞美以及艺术管理与市场运作等各方面的合作。北京大学有多学科优势,音乐学与艺术学、人类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结合紧密,对音乐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北京大学拥有一批音乐美学、声乐学和音乐史等多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队伍,既有宏观的理论思维,又有精湛的艺术技能,道技并重,这将为音乐剧的创作研究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
科研教学
中心秉承“道”(人文内涵)与“技”(艺术技能)并重的方针,在国内外积极开展音乐剧的学术交流、现场观摩、艺术创作、高端研讨等相关工作。
2012年春天,中心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音乐剧创作与产业高端论坛”,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2012年,完成了当前首部由高校主导的研究型项目《中国音乐剧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掌握国内音乐剧基本发展模式与规律,将科研成果与音乐剧创作实践紧密结合,使实践更具有可行性。
中心根据剧目教学与创作的需要,制定了“音乐剧人才培养计划”, 普及推广与高端培养并重,开设“北京大学音乐剧公益课堂”及“北京大学国际音乐剧大师班”等教学项目,多次聘请百老汇一线音乐剧演创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参与创作科研,充分吸收西方音乐剧教学与科研成果,将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与中国文化艺术相结合致力于中国原创民族音乐剧研究与创作。2013年,开始招收北京大学音乐剧研究方向研究生,为中国音乐剧理论研究领域与舞台表演领域输送高端人才。此外,中心还牵头组织了“音乐剧俱乐部”,与广大的音乐剧爱好者分享音乐剧艺术的美好。
艺术创作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秉承艺术传统,回应时代要求。依据音乐剧专业特点广泛整合社会资源,邀请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创作队伍、设计队伍、表演队伍出谋划策,力求以国际化的学术视野来打造高品质创作实践队伍,为中国乃至国际的音乐剧舞台输送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符合当代大众文化需求的音乐剧作品。
百老汇与好莱坞在作品上的互补互动为北京大学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影视专业发展迅速、资源丰富,有助于中心在文化策略、宣传策划及作品制作等各个方面开拓创新。艺术学院的美术、多媒体实验室也可为音乐剧的创作与制作提供技术补助。
中心剧目的演出团队分为明星团队、专业团队和学生团队。除了国内外的巡回演出和剧目发行,中心将与全国范围的高校联网,通过专业院校和师生将剧目的宣传和影响辐射到全国,并通过与明星、专业歌舞院团的联合,整合演出市场的音乐剧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同步文化宣传策略。
2013年初,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制作的《大红灯笼》在北京天桥剧场成功上演。该剧集合了国内外音乐剧领域一流的创作、科研、演出团队,并与音乐剧领域的顶尖学者进行通力合作,上演后好评如潮,被称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里程碑之作。
随后,中心还将制作《曹雪芹》、《元培校长》等一系列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目,在中西汇通的基础上,走出中国自己的音乐剧道路。
更多资讯欢迎访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官方网页:https://musical.pku.edu.cn/。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