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所谓脑残正青春 |
(搜狐娱乐独家专稿 峡客/文)大部分关于《小时代》的争论,现在看来都不是围绕电影本身的争论,而是跟世界观,人生观相关的争论。这就是所谓的话题电影了,好好地,理智地谈谈它背后的时代,比争论这部电影好不好重要多了。
一部电影真的能带坏一群人吗?那《雌雄大盗》应该被禁掉,因为宣扬开枪杀人,为了自我放纵,不顾道德法纪;《廊桥遗梦》也该列为禁片,把婚外恋拍得那么美好,简直社会伦常;《风月俏佳人》就更要命了——青楼女才是美丽与善良的化身,横扫一切绿茶和一切婊!
其实以“带坏观众,塑造青少年不正确价值观”来评判,甚至抨击《小时代》,完全没效果,那是艺术工作者夸大电影能量的一种潜意识流露——相比起来,说小时代反映了一代人,或者一个年龄段的梦想,也许更值得被相信。
“穿最好的衣服,开最贵的车,住最高档的房子,跟最门当户对的人结婚”如果一定要用价值观这个词,这就是这部电影传递的价值观。
不觉得很眼熟吗?作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里奋斗了多年的,稍微“高级”点的死“打工仔”,这不就是大家穷折腾了N年,梦想中的生活吗?
为什么电影拍出来了就叫拜金,物质化?返回到现实,你你你他他他去孜孜追求的东西,就变成了“外地人泣血奋斗的血泪史”?
不要总置身于这个时代里骂娘,这个骂娘的时代,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我一点儿也没有为这部不合格的电影翻案的意思。面对汹涌的骂名和点赞之声,其实最大的感触是:为什么还没想清楚自己想面对什么,讨论些什么之前,就已然觉得自己掷地有声了?
关于《小时代》的很多争论,都不是开诚布公的争论,大多数情况下,全是在独白。但是呢,这个时代很复杂,张嘴之前,没点逻辑可不行。
按照学院派对于电影的定义,这必然不是部好电影:剧情基本无推进,格局小得如芝麻,男演员用人海战术在露奶,女演员用铁勺刮锅的嗓音比拼谁的台词功底更差,感情戏基本是在过家家,莫名其妙的眼泪和委屈如一场玻璃心的美皇后选美大赛一般……这里的省略号可以继续列举下去。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电影?我不知道。
我觉得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娱乐产品,对于主要以赚钱为己任的娱乐行业从业者来说更重要。
《小时代》该怎么归类?它是电影吗?不像。有人说是加长豪华版MV?Maybe。或者高端大气复杂磅礴点,迷你电视电影,单元剧?鬼知道这些词是在扯什么淡啊!
沉浸在对定义的追寻里,毫无价值。
我们先抛开成见,看看《小时代》这个娱乐产品里,有什么好东西:1、除了简溪的饰演者,其他都青春貌美耐看(Hold住姐不貌美,但算得上青春亢奋);2、衣服华美,不像地摊货(凤小岳有件风衣极贵气,想要);3、笑话段子贴近年轻人生活,插入的时机快准狠效果佳(详见雪姨“好大的口气”原景再现);4、配乐定位准,豆瓣电台风“阴魂不散”(郁可唯的《时间煮雨》实在很适合20来岁上演狗血分手戏时,滚动播出,听着听着把自己哭成泪人,莫名其妙将自己灌醉)。
对于两个月平均看不到一次电影的中国普通观众来说,花50块钱,在两小时的时间里,做一场这样的春梦,还有什么好不满足的?更何况,是生活在买个房子耗掉大半辈子,看个医生随时怕被宰死,喝口牛奶随时怕被毒死的空间里,对于艺术作品高山仰止的欣赏,早被生活榨干了——这个时候你让观众来告诉你这究竟是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比讨论郭敬明导演内增高了多少还难。
合格的娱乐产品的判断标准就相对清晰多了:放松,不累,有点乐趣——《小时代》基本都能达到。
从100多年前的《火车进站》开始,就从没有规定电影院里只能播放教科书里严格界定的电影,既然我们已经在电影院里看到过22个男人围着一个球跑90分钟,7个唱歌的拿着麦克风玩两三个小时,又何必执着于看十几个男男女女穿着Bling Bling的衣服满上海晃悠呢?
施主,你面对的终究是娱乐,而不是生还是死的究极命题,还需放下。
斯皮尔伯格前段时间语言说:“今后大部分的电影会消失,存在于银幕上的只有投资极高,视效极好的大电影,电影票价会大幅度提高,其他类型的电影会转向小屏空间。”
这个时代的人,不管是70后,还是80后,90后,人生观的鸿沟再大,都有一个共性:我们随时在准备迎接变化。
电影都变成这样了,怎么还能允许我们高喊口号,不分青红皂白游街示众,批斗干架?!
那样特别不高级,很掉价。
最后要画蛇添足一句,看完《小时代》,就像29岁的最后一个夜晚:不管我们老了没有,他们(30岁)都来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