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狐娱乐讯(三三/文)一名跑过多年上海电影节的记者分享报道经验时说:“闭幕式一定大雨倾盆,一定星光黯淡,奖项一定充满争议。”最后的结果是,除开星光不再如往年一般暗淡以外,其余一一应验。
一名做了多年版面编辑的同事对比了上海电影节与其他A类电影节(比如戛纳、威尼斯)的版面后发现,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几乎没上过头条与要闻,反倒是那些主场馆之外的发布会与专访们,比它们有爆点。
16日到18日这三天让很多记者都快跑断了气,一天每人六个发布会的节奏让许多记者都变成通告艺人。章子怡一语中的:“(为什么选择上海电影节做发布会?)因为方便,你们刚好都在啊。”
一位去过戛纳后又转战上海的某网络院线负责人,在电影市场没有看到华谊、博纳和星美这样大公司的展台甚是惊讶,让她欣慰的是,他们和3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而其中青春爱情、喜剧、惊悚这三类居多。这位负责人说,“但电影市场里依旧人来人往,他们不是过来做交易,而是过来听论坛。”
【论坛】
“内容为王”只是口头禅,大家都在聊“如何国际化”
相较于主竞赛单元被其他电影抢风头,电影市场交易量的局限,作为上海电影节每年最重头的项目,电影论坛是这个电影节最吸引人的重头戏,上海电影节业务副总监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上海电影节的很多单元,实际上是从论坛孵化而来。去年上影节产业论坛有冯小刚、刘震云,还有陆川、娄烨,面对去年最热的好莱坞大侵袭,以及老生常谈的国际电影节中国式打酱油,大家清一色在聊创作。
而到今年,论坛上听到最多的核心词汇是《泰囧》、《西雅图》、《致青春》与《合伙人》。他们所带来的票房奇迹似乎让许多人都已经对创作足够有信心。良好的票房势头再加上这两年电影界的大公司们纷纷对国外电影公司的并购,比如万达收购美国AMC院线、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梦工厂合建东方梦工厂、华谊收购国际领先的数字放映公司GDC………蓬勃的本土电影市场和国际化的企图心双重作用之下,今年,大家都在谈市场。
与去年大家都在聊的创作者的创作环境、最想创作的片型、导演困境以及如何保持独立性相比,今年大家关注的是观众需要什么样的电影,市场需要什么样类型的电影,电影如何运作才能走向国际化。仿佛通过几部电影而引发的国产票房之春后,中国电影市场就已经进入了不会再倒春寒的夏天。当然,在所有的论坛中,也有一种声音在强调“内容为王”,但没有人愿意展开这个话题。被展开的是另一个关键词,也是热点名词,叫“类型片”。
【市场】
当“电影市场”只有市场没有电影
论坛上大家达到的共识是只有类型片才能照顾市场。这从在电影市场上放出的电影海报就能看出端倪。在那些中小展位上挂出的海报上,早已不是“青春校园题材”、“都市白领题材”这样的类型细分了,有一个电影海报上赫然写着:“都市夜生活社交电影”,还有恐怖片上写着“微博互动类惊悚电影”,这样细致的分类不禁让人好奇故事到底是在说什么。
早前,沈旸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指出,“三月份会有香港影视节目市场,四月北京也有国际电影节的电影洽商,五月份则是戛纳的电影市场,基本上境内外公司到六月不仅宣传成本基本用完,宣传热情也陷入疲软,六月上海的交易市场能否再热,对于招展人员是个严峻的挑战。”这就是上海电影节电影市场的所遇到的尴尬。此外,“外国片商都知道中国只有50个配额,这些配额不用通过市场就能卖出去,他干嘛为什么要来?……中国影片本身在海外销售跟所有欧洲影片一样,占的份额不是特别高。另一方面,中国因为本土市场够大,影片越来越有本土特色,海外片商买的兴趣也不大。”
不过,尴尬之下也有机遇,一线电影公司的退出换来的是中小型电影公司的出头之地,有一家制作网络院线的视频网站,就与200多家这样的电影公司洽谈过,其中有30多家达成合作,这些电影中,最多的也是时下流行的、小成本的青春励志片和恐怖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