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片以一个“老外”的视角展示了他在中国的旅行 [淇濆瓨鍒扮浉鍐宂 |
(李星文/文)章明导演的《她们的名字叫红》,让人有很多联想。首先想起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小说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其实电影和小说大异其趣。“红”字也有多重寓意,既是西方人眼里中国的颜色,也是片中两位女主角的名号,同时也隐约指射了重庆流行过的红歌运动。
正如贾樟柯作品和故乡汾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章明也总是把镜头对准老家巫山。他熟悉这里的山水和人民,但并没有停留在写实和原生态,他电影里的巫山是经过提炼和加工的文化巫山。影片讲的是美国流浪者卢卡斯飘到小城巫山后发生的故事,洋人视角使得影片获得了叙事的自由,不必按照中国人的世俗逻辑来出牌。尽管今时之地方政府是否还对“盲流”式洋人毕恭毕敬已经成了疑问,不过就那毕竟是洋人,非我族类,其行必异,与他交集的中国人也难免会有些古怪的行为。
代表中国队出场的主要有三个人:王红,李红和邬警官。邬警官是功用性的,他一方面要代表开放的巫山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另一方面以外事警察的身份向卢卡斯提供臂助。有他在,卢卡斯就像无所不能的孙猴子,在小城里自由驰骋。王红是一个桃色事业从业者,影片说得隐晦,点到为止,她只是穿上各种制服进行诱惑表演,并不随便与人上床。这想必是为精神洁癖患者们保留的尺度,事实上全中国没有这种舞而不做的跑单帮色情业。她的热情、活力、风尘气、落落大方轻松吸引了卢卡斯,他们很快就身心暧昧起来。李红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她面无表情,心有惊雷。她代表政府陪伴在卢卡斯左右,总想把巫山文化用英语讲解给他--但他感兴趣的只有姑娘。
王红代表了世俗力量,野火般奔突,大片大片地燎原。同时又很脆弱,在真正的城乡坚壁和阶层落差跟前无能为力。李红代表了官方力量,刻板周正,一相情愿,没有感情色彩,不容分说地强势。同时也很虚弱,抑制着自己对世俗精彩的渴念,在陀螺般的运行中无法提升幸福指数。李红对王红的自由火辣心存向往,她们是中学同学,长大以后成了两股道上的车,一个在体制内克己复礼,一个在体制外自生自灭,有自由的没保障,有保障的没自由。其实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两极之间荡来荡去,两个人写尽了我们的生存状态。
王红因为职业原因而成为情场老手,可她还有强烈的自尊和自卑,面对卢卡斯的召唤她终于退却,说明她极度缺乏安全感。李红因为职业原因而无法成为情场老手,最终选择了门当户对的邬警官--其实也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我们都缺乏安全感,我们都缺乏跳出规定动作精彩一把的勇气。洋人卢开斯只能是个匆匆过客,他无法融入王红和李红的日常生活图景,更别说改变她们的轨迹。
主线之外,还有诸多的趣味点。一杯咖啡要一百元,说明老百姓根本没把洋人当回事,他不过就是个上门待宰的肥羊。可是外事部门如临大敌,“握手、合影、坐沙发”那段略带讥讽,却也真实反映了政府部门“洋人无小事”的思路。如果你觉得这太夸张,不妨想想在武汉丢自行车的日本人迅速的失而复得。
邬警官一抬脚就找到王红,李红一抬脚就找到邬警官,这再准确不过地体现了小城里的熟人文化。王红的理想是当空姐,可她实际上只能穿上空姐服装搞制服诱惑,这说明:理想再丰满,也挡不住现实很骨感。王红这样的辣妹,是个男人就容易喜欢上。可是李红这样“灭绝师太”式的姑娘,也曾让洋人眼里有一瞬间的动心。这都符合常态。
两年前,章明带着《郎在对门唱山歌》参加上海电影节传媒大奖,引发影评人分裂和激辩,爱者激动得面红耳赤,无感者辩得口吐白沫。原因在于章明学院派式的隐喻手法和不疾不徐的叙事进度,为很多人不明白或不喜欢。这次的《她们的名字叫红》“实”了很多,时空不再打乱,隐喻和指代关系更加明确,情感表达更为浓烈,也就不再争议,获得了近乎一致的好评。
这部电影叙事从容,时有机锋,含讽带刺,哀而不伤。胡锡进碎碎念“中国是复杂的”好多年了,也没把这个命题说清楚,章明用一部电影就说了个八九不离十。而把章明的系列电影连起来,就是一部气势恢弘而细节工巧的《印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