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绵长悲怆的《弦乐柔板》在上海文化广场奏响了第3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序幕,这支美国作曲家巴伯的作品作为开幕式开场曲目,由“百年老团”上海交响乐团演奏,被用来向四川雅安地震的遇难者表示哀悼。
接下来的开幕演出和以往不同,不再是主要展出“新作品”,而是主打中青年“表演艺术人才”,魏松、黄英、沈洋、孙颖迪、黄蒙拉等一批青年才俊相继出场担纲主演。本届音乐节共计推出52台音乐舞蹈剧目,并将在5月18日于东方艺术中心闭幕。
声乐与器乐演奏交替
开幕音乐会以声乐与器乐演奏交替的方式进行,由《弦乐柔板》开场,威尔第歌剧《命运之力》序曲则以浓烈强健、刚柔相济的风格紧随其后,诠释出不畏艰难的生命本质。
青年女高音歌唱家于冠群在音乐会上半场首先以一曲《春雨》技惊四座,展示了她震撼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歌喉。
男低音歌唱家沈洋以一曲《思想》与于冠群的《春雨》做相互唱和,并借俄国独幕歌剧《阿列柯》中的选段“人们已经睡了”,描述了对现代文明绝望的青年阿列柯与充满野性的吉卜赛女郎森菲拉之间的爱情悲剧。
小提琴家黄蒙拉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并不是当年的得奖曲目,而是另一首得意之作《卡门幻想曲》。即使在无数国际比赛中拿奖拿到手软,黄蒙拉依旧认为,“上海才是我的主场,这个平台能让一流演奏家甚至学生上台,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经历。”4月29日,黄蒙拉还将与德国符腾堡室内管弦乐团合作,担任部分曲目的小提琴独奏。
“上海之春”接纳前卫作品
下半场第一个出场的是上海歌剧院副院长、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他以一首普契尼三幕歌剧《图兰朵》中的选段“今夜无人入睡”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其后是有“中国夜莺”之称的女高音歌唱家黄英登场,昨晚是她在时隔20年之后首度重回“上海之春”。
在下半场中,黄英以极富中华文化色彩的《我住长江头》让人见识到她倾倒欧美音乐界的实力,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也在黄英的演绎下描绘出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春日景象。
上海青年钢琴家孙颖迪为音乐会下半场压轴,演奏作品为匈牙利钢琴家弗朗茨·李斯特的《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也是孙颖迪2005年在“第七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上一举夺魁的曲目。“这次我与上海交响乐团的合作是完全交响化的。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虽有很多炫技色彩,但他其实也希望钢琴能融入交响乐演奏,成为其中的一抹色彩。”
孙颖迪在2006年首次参加“上海之春”,当时他演奏的是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的作品,而那也很可能是国内音乐人首次公开演出布里顿的音乐,这让孙颖迪感觉到了“上海之春”的新锐性。孙颖迪说,上海本土音乐人总有机会在“上海之春”演奏冷门、前卫的作品,“上海之春”因此也有了它的特殊性。
而与下半年更显国际化的上海国际艺术节相比,孙颖迪也认为,“上海之春”的学术性更强,比如上海音乐学院、戏剧学院每年都会有很多新人新作参演,“它对提升上海的当代音乐以及学院派作品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正好与国际艺术节形成了互补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