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乐口中爆出一堆毒枭内幕,戛然结束。这个收尾,可谓妙笔。 |
(搜狐娱乐独家专稿 逆规则/文)和过往的内地警匪片相比,《毒战》是个异类,尺度、立意、格局都令人意外;放到杜琪峰的整个警匪谱系中,那些意外,都不能叫做意外。灰蓝色调、紧凑情节、双雄对峙、宿命悲剧,带有一贯的杜氏特色,不过,他的特色并未完全释放,只是保留了几分而已。
惊喜或遗憾,来自于内地和港区的隔阂。一边再正常不过的影像,放到另一边,却成了少见多怪的稀有之物。谈论《毒战》好坏与否,难免要添加一些设定,这称不上坏事,也不是好事。褒扬来自突破限制的部分,接着产生遮盖舆论的功效,在这个被限定的语境里,那些重复、平庸、粗糙的部分,成了可以被原谅、被忽略的正当画面。添加了设定条件的夸奖,即便客观,也像掺假的水货一样,有点廉价。
在一百多分钟里,情节推进和枪战动作轮番上阵,没有让人喘息的地方。铺排一段情节,设一个坑,拖着观众跳进去,猛地转一下,继续拖着走。直至终点,没留一点思考的时间,收获的最强烈印象便是非常紧凑,整体事件简单但情节曲折。全片的故事,只是一场缉毒行动,而情节一波三折。这是杜琪峰和他的团队的能耐,他们在实际发生时间很短的事件中,制造了环环相扣的转折与递进。
故事地点全部设在内地,称得上十足的内地警匪片。杜琪峰入乡随俗,使用内地影视惯用的伎俩,虚构了一些地名,如粤江和津海。只有地名,太虚,比如电影人可以在加拿大拍美国故事,就能忽悠绝大多数人。本片镜头下的景观,“内地”二字烙印明显。杜琪峰电影中的香港,在风格化的镜头下,有着别样的写意美;拍摄灰蒙蒙的内地,就像在他的风格镜头之上,再喷上一层雾,没有了美,只剩冷峻,写实感却很强。从医院到公安局到夜市再到港口,构成了一幅接近真实的内地全景图。
在这个内地故事中,杜琪峰没少添加他的“银河标签”。他作为导演北上拍片,他电影里的黑帮,也开始北漂。台词提到的“和联胜”(字幕中为“连”)、林雪领衔的七人帮,都是典型的银河趣味。港帮北漂,可以当做《黑社会》(内地版叫《龙城岁月》)的外延或后续。张兆辉演的口水苏,和他在《黑社会》里的角色师爷苏对照起来,几乎是复刻。他们在和内地公安的枪战中死去,无疑掺杂着导演对港区电影人、港人和内地人关系的影射。
“银河”元素很多,充其量只是点缀。重要的,是风格,杜琪峰没让银河映像的风格完全流失。片头没有“银河映像”的logo,用江湖点的话说,这是丢了字号。而他、韦家辉以及游乃海,尽他们所能,在事实上捍卫了银河派的旗号。鉴于太多港区导演在内地的作品,港味尽失,我们可以说,《毒战》让港味在合拍片中多渗透了一些。“坏人必死”的内地定律,杜琪峰无力改变,他用黑幕伴着法院的宣判,再切到死刑现场,蔡添明(古天乐饰)口中爆出一堆毒枭内幕,戛然结束。这个收尾,可谓妙笔。一个恶人终结,恶与毒并未终结,杜琪峰破解了内地警匪片多是毫无说服力的光明尾巴的俗套。
时至今日,杜琪峰自是港区导演的代表,也是坚守港味的代言人。而港味是什么?没有定论,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这是对港片流传最广的概括。杜琪峰“银河映像”时期以来树立的风格,克制、冷峻、目的清楚,有意识地在类型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绝不过火,更不癫狂。他在《无味神探》以前的作品,和主流港片相像,没什么个人特征,从《无味神探》开始,直至“银河”时期以来的作品,他改变了早年的创作观念,这是和以前的割裂,“银河”这个字号,是港片开始衰落后才崛起的派别。《毒战》的港味,只是银河味道,是杜琪峰的风格。
善变通的港区导演,他们的主流趋势是奔着内地市场,快速捞钱。保持水准的,不过杜琪峰、徐克等寥寥数人,参照黄百鸣、陈嘉上、文隽那帮人,他们的行为很“不港”。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杜琪峰坚守的,不是什么港味,而是那份对电影的虔诚,该有的基本节操,一种认真的态度。《毒战》里,内地和香港演员的表演,融合得相当自然,作为一个靠谱导演,杜琪峰不允许他的演员表现糟糕。
《毒战》情节流畅,节奏紧凑,却也仅止步于此。这就够了?不够。如果希望有更多回味,深度更进一步,人物更立体一些,还要港味再多一些。这里的“港味”,是说自由的味道。少些创作束缚,杜氏风格才会全数移植过来,才可能在杜氏谱系、而非内地警匪片上有所拓展。这些年,杜琪峰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枪火与玫瑰。杜琪峰曾戏称不懂女人,他导的爱情故事,的确是差作居多。而他的枪火,需要自由,若只有纯港制作允许他尽情挥洒,那么他以后的北漂作品,恐怕只能徘徊于《毒战》的水平线。
逆规则(影评人)
搜狐娱乐电影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