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为《007 大破天幕杀机》推出丹尼尔-克雷格和朱迪-丹奇的蜡像 |
79岁老妪"007"成功抢戏 |
华商报讯 昨日零点,《007大破天幕杀机》正式登陆中国银幕。与前几部相比,除增添了更多中国元素外,还首次来中国澳门、上海等地取景拍摄。但影迷惊奇地发现:大多数观众所痴迷的性感“邦女郎”在这部新作中,被一位79岁的老太太抢了风头,年轻妖艳的邦女郎戏份则削减严重。电影也因此遭到了众多网友的吐槽:“我们想看的是邦德和邦女郎的对手戏,不是老太太!”更有网友大呼:“我的邦女郎哪去了?”
01
惊讶
邦女郎戏份被M夫人取代
影迷:我们怀念帅哥美女对戏
昨日零点,《007大破天幕杀机》在西安各大院线上映,部分院线举行了零点首映,不过和全球票房超10亿美元,成为史上最吸金的007电影的成绩相比,该片在西安的成绩算不上过于亮眼。
据记者了解,在奥斯卡国际影城骡马市店,《007大破天幕杀机》零点首映时,交出了VIP厅满场,普通厅过半上座率的答卷。影城工作人员说:“和夏季时电影首映场场爆满的效果相比,这部影片并不算特别好。首先因为是在冬天,夜晚的天气比较冷,出来看电影的人本来就少。其次是因为这部影片长达143分钟,结束都到半夜两点半了,今天又是周一,观影的人也就少了。”不过首映当天,影城对这部影片的排片还是比较给力的,奥斯卡国际影城骡马市店3个厅排了15场,其他影城也把最多的排片给了这部影片。
从观众的反应来看,目前这部影片还是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在中国取景拍摄的部分。网友“闫家小妞”说:“上海的部分实在美呆了,谁说在中国取景拍不出来好看的电影?”另外,也有不少“007”的铁杆粉丝开始吐槽这部影片,尤其是对于令男性观众痴迷的“邦女郎”,网友“麦子强”说:“第一次感觉‘邦女郎’沦落为边缘人物,M夫人正式退役,本场戏她才是主角,她才是邦女郎。但我们想看的是帅哥和美女呀!”
02
惊喜
两位“邦女郎”沦为花瓶
79岁超级戏骨成功抢戏
《007大破天幕杀机》开篇就是邦德在执行任务,因为M女士的独断专行差点将007置于死地。随后丢失特工名单,她还是最终大反派的母亲等剧情设置,让她成为除007之外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甚至是整部影片的核心。她不但要面对007,还要面对上司、议员、大反派等各路人马,霸占了相当多的戏份,使得戏中真正的两位“邦女郎”沦为酱油瓶。
有网友统计过,前22部电影共出现过80多位邦女郎,她们都具有美艳、性感、神秘等特点,并且在一部影片中,常常会出现正派和反派不同的邦女郎。在这部影片中,由黑人女星娜奥米-哈里斯扮演邦德的同事,玛尔洛扮演反派邦女郎,和007在片中都有一段点到即止的激情戏,但在M女士的掩盖下,她们的戏份都少到可怜。玛尔洛甚至在由哈维尔-巴登饰演的大反派、M女士的儿子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被他无情的射杀了。
影片最后,M夫人因为枪伤殉职,终止了担任007上司的使命。面对她的殉职,网友也表示这位“最厉害的邦女郎”也到了谢幕时刻,“毕竟朱迪-丹奇已经79岁高龄了,实在经不起下一部007折腾。”
03
惊叹
七次出演“007”电影
M夫人原是“资深邦女郎”
事实上,朱迪-丹奇出演过007系列电影中的M夫人七次,是电影中出现最多次数和时间的女性,甚至克雷格之前在采访中都表示:“M才是最厉害的邦女郎。”她的七次出镜分别是《黄金眼》、《明日帝国》、《黑日危机》、《择日而亡》、《皇家赌场》、《大破量子危机》和《007:大破天幕杀机》。她和邦德也成为了影片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对组合,面对邦德花花公子和冒险狂的风格,M经常无可奈何,但又总对他摆出刻薄的神态。而邦德能征服全世界的美女,却唯独在这个老太太面前变得唯命是从,并且在M离开时,流下了他那罕见的眼泪。
而实际上,朱迪-丹奇是一个戏骨级的金牌配角,1986年,在《窗外有蓝天》一片中她扮演一个爱管闲事“尖酸刻薄”的作家,这个角色也为她赢得了BAFTA最佳女配角奖。1997年,她凭借在《布朗夫人》中的维多利亚女王,荣获奥斯卡提名和金球奖。并最终在大获成功的影片《莎翁情史》中扮演了伊丽莎白女王,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04
“中国版”007
加减法则
中国元素-加
上海东方明珠塔、外滩
既然在上海取景,作为上海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塔和外滩的出现是必然的。
澳门赌场
另外一个中国取景的是澳门,而澳门最著名的就是赌场。
中国红与中国龙
澳门赌场的戏份全程充满极致艳丽的“中国红”和“中国龙”,片中邦德乘坐龙舟穿梭水上赌场之间,四周悬挂的红灯笼也尽显神秘色彩。
中国元素-减
中国门卫被害
邦德到上海追杀大反派手下时,曾在一栋大楼下跟踪埋伏,发现这名手下杀掉了大楼的中国籍门卫。
反派邦女郎澳门被转换身份
由玛尔洛饰演的反派邦女郎手上刻有一个标记,在澳门代表妓女。但在中国内地上映的版本将她转为黑帮人员。
大反派身份被含糊处理
由哈维尔-巴登饰演的反派,曾是英国军情六处在香港回归之前,安插的情报人员。这段也被含糊处理。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朱秦冀采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