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烨初次执导。 [保存到相册] |
在一个没有话语权的国度,有一点儿可以表达的机会,那些聪明的人必定不会放过。在一个演员疏于“正面表达”的演艺圈,这样的表达更多是导演和制片人的权利。所以当你拥有,你就要说话,那些你平日里的花酒和愤青一样的碎碎念,那些爱情,都成为一种骨子里想去证明的表达,即便那种证明完全没必要。7电影让明星来做导演,其实就是这样的机会。让7个聪明的演员去说自己想说的话,去装逼,去随心所欲,即便各有千秋,即使水平参差,让天朝的娱民去乐观接受一个明星华丽或者不华丽的转身,本身就是一种互动的表达。这回,站在话筒前演讲的人,是刘烨。
刘烨的导演处女作叫《洋流之前》,一个蛮有范儿的名字,虽然看完后你并不觉得这名字跟剧情有多贴切。当然无所谓了,细致想想,往剧情上凑凑,还是蛮搭的呢。要说的是刘烨的表达。他的微博一直取巧于爱妻和爱子以及对生活的戏谑,这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更鲜活的刘烨。他将这种爱升华到了其他地方,比如要做一个礼物送给爱妻。道理是这样的,谁有一个美丽的法式的能带得出去带得回来的贤妻,不想在若无其事的场合做一下低调的隆重表白呢?比如我要有个台妹对我爱得要死要活,我也会在人生中所有的片子的初期讨论中毫无原则地加入私心想表达对爱人爱恋的意思,可惜我没有,但台北小菜都酱紫,何况法式大餐。于是我们看到了《洋流之前》里跟爱妻的海底漫游,充满爱意的葡萄酒,谈到爱妻时眼角疏忽而过的笑意,好生让人羡慕。
咱们说的比较狭隘,就小情情爱爱了,其实导演刘烨这么讨厌装逼的人,在片中夹杂了更多对艺术对世界的表达。对艺术就不用说了,看过片子的人都应该能看出来,那些桥段和画面,绝不是一般拍片的人能干得出来的事儿,必定是浸淫艺术电影多年,才会对吱吱呀呀嗤嗤啦啦的录像带一般的镜头颇为迷恋,神神叨叨是艺术导演的共性,很幸运,刘烨导演初执导筒,就做到了这一点。但刘烨在片中的表达,是颇有野心的。虽然他总是强调,是将对环保的关注埋在故事里,不想太多篇幅来说,以免造成这是“公益电影”的误会,然而是个人都会对刘烨导演的苦心深有感触,他做到了,他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说,几年前来的时候还碧波荡漾,珊瑚蹒跚,如今,水质污浊,珊瑚都死了,人类真是造孽啊,环保真是刻不容缓啊。这样对环保的关注,让我想起了我超爱的纪录片《海洋》,很巧,《海洋》是法国人拍的,跟刘烨还“沾亲带故”,这让我看《洋流之前》想起《海洋》的时候感觉到一阵愉悦,仿佛看到了什么秘密一样窃喜。
最后要说7电影项目终于收官了,无论如何都值得恭喜。时间回到2011年春天,我跟阿敏、熊珍去中影跟姜鸿谈7电影项目,后来绞尽脑汁做策划案,后来更多的人进来折腾这个事儿,想起来阿敏和熊珍和更多的兄弟姐妹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如今收官,总算功德圆满,他们在欢笑,我也欢笑,只是更多感慨罢了。现在我想着我们所追求的所谓傻逼梦想,感受着这个美丽新世界对我们一点一点的异化,那颗日益僵硬的心脏,不知道还有多少回忆的热泪可以流淌。
导演80
视效75
故事85
搜狐视频正在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