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剧照 |
扬子晚报讯 上周末,号称“史上最漫长贺岁档”的影市大战鸣响第一枪。陆川执导的《王的盛宴》与冯小刚的《1942》同天上映,并与正在热映的李安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呈三足鼎立之势。相比冯小刚的《194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王的盛宴》不仅获得更多年轻观众的青睐,两片公映后均在公众间引发了激烈讨论。与影迷对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隐喻的多版解读不同,《王的盛宴》则激发了学者、公知、草根等不同群体对于电影背后历史、社会话题的“百家争鸣”。而面对大多数观众认为该片“没王没盛宴”“觉得被忽悠”的质疑,导演陆川则坚称,“我拍的不是‘鸿门宴’,是全新的楚汉历史电影,讲诉的只是刘邦的权力人生”。
历史观遭质疑 “现在的处境跟《南京!南京!》一样”
《王的盛宴》基本剧情来自《史记》的叙述,影片的主体故事是通过刘邦回忆讲述的,更像一部刘邦的回忆录。从该片试片到上映以来,外界的评价持续两极化。历史学者章立凡认为“《王的盛宴》第一次深入历史人物内心进行挖掘,是以往的历史影片都没有做到的”。不过,也有网友直言,“陆川是拿历史虚无主义和诋毁古人当遮羞布”,“这顿被称为盛宴的剩饭就是被意淫出来的”。
对于《王的盛宴》备受质疑的“历史观”,陆川称,他刻意用刘邦的梦境和现实去说一个故事,所有演员都给了颠覆性的表演。“我个人希望建立一个电影的新概念。片子现在的处境跟三年前《南京!南京!》的状况是一样的,第一天评论就泾渭分明,打1分和打10分的都有。在三年前或许我会挺吃惊的,但现在我觉得这就是电影的意义,比沉默和一面倒都好。”
馒头情被恶搞 “刘邦对韩信不是‘基情’而是‘恩情’”
因为历史题材的关系,虽然《王的盛宴》看起来有些沉闷,但不少影迷却在影片中找到了“笑点”。尤其是韩信和刘邦的关系,“陆川导演的解答是:刘邦和韩信第一次见面时,刘邦给了韩信一个馒头扬长而去,留下呆呆的韩信。刘邦回眸一笑。韩信痴了、醉了。从此发誓一生跟随刘邦。原来一切都是浓浓的‘基情’啊!”
难道《王的盛宴》中千古之谜真的始于“基情”?对此,陆川回应,“我并不介意影迷对这部电影做出泛娱乐化的解构,这是观众的权利。但熟悉楚汉历史的人一定清楚,刘邦对于韩信就像是伯乐之于千里马,是有知遇之恩的。所以,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基情’,而是‘恩情’。”
“如果你妥协了,影片就变成了功夫片”
对于影片中被吐槽“太现代的讲话方式”等争议,陆川称自己是“想做一部对中国当下和未来有用的电影”。“很多人看完片可能觉得刘邦、项羽还活在我们身边,比如有人说公司里的人力总监就像是萧何,这种历史的意义能蔓延到当下,就非常有意思,有借鉴意义。历史片被骂了20年,我们这帮年轻人是否能做个有态度的东西?我们也不会给大家一个结论,我想说的是,历史可以被质疑,历史也应该是人民的历史。这个可以大声说出来。”
而影片没有打斗戏这些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陆川解释说是因为香港武指那种套招的武打戏让自己接受不了,“套招很好看,但现在很难想象,当时的武术可能不是这个形态存在的,会让电影很奇怪。如果你妥协了,那影片一下子就变成了功夫片、醉拳……希望大家能原谅。”
扬子晚报记者 马彧
搜狐视频热播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