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届台湾金马奖之不容错失 |
南方都市报讯 在本届金马奖上获得最佳纪录片奖的《千锤百炼》已低调亮相2012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展映环节。豆瓣影迷如此推荐,“剪辑跟音效都很棒,整部片子制作非常精良”,称赞其为“非常有层次的纪录影像,有足够的触动留白,总体看来,至少拿到金马不意外”。
事实上,《千锤百炼》早就入选了包括美国圣丹斯电影节、洛杉矶亚太电影节、意大利米兰电影节在内的多个国际影展并有所斩获,而该片导演张侨勇拍摄的另一部纪录片《沿江而上》七年前也曾登顶金马奖。南都记者前日前往广州梅花园电影院观影发现,与一般纪录片的“沉闷”不同,《千锤百炼》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剧情片,三个拳击运动员的不同命运牵动人心,真实的人物经历结合拳击运动本身的刺激感,令整个观影过程颇有意思而且紧张。南都记者简芳实习生蔡闻哲
三师徒的拳击梦
●入队:十岁八岁时懵懂入选●信仰:拳击是一门艺术
“如果你们被我们选上了,你们就有可能会出人头地,走出县城,走出中国甚至走向世界”。这段教练选拔小运动员时说的话,在片中出现了两次,而且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里,出现的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孩子的脸。
一个乡村小娃是怎么变成国家运动员的?他们是怎么被选中的?这部87分钟的纪录片,或许可以解开部分谜团。该片由中国与加拿大合作拍摄,展现了从教练到学校挑潜在选手、到训练参加省运会、离开县城加入省队、再参加全国比赛甚至世界级比赛的大致过程。其中又以中国四川省会理县为背景,着重跟踪了一位拳击教练齐漠祥和他的两个年轻徒弟追寻拳击梦的人生之路。
在影片中,拳击是这三位主角的信仰,他们都想像拳王阿里、泰森一样登上“拳王”的宝座,享受在聚光灯下万人欢呼的荣耀。拳击不仅是他们求生的职业,也是兴趣与爱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千锤百炼》不仅呈现了与拳击相关的种种,更借片中人之口,试图为拳击这种被很多人误以为血腥、暴力的运动正名。两位教练都数次提到,国人对拳击的偏见主要是受了儒家“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理念影响,但拳击并不是打架,它像武术一样需要毅力和武德,是一门艺术。
残酷与轻松对比
●真实:落败、转行、苦苦支撑●点缀:烧烤摊热舞、宿舍里的骚动
毅力和武德只是练习拳击需要的精神,无法保证赢,也不一定最终成功。纪录片毕竟不是商业大片《铁甲钢拳》,真实才是它的第一要务。每年入选的运动员千千万,可能够当上冠军的只有一名。他们的家人因此承担的压力,也是旁人难以想象的。与很多运动题材试图渲染的求胜喜悦相左,《千锤百炼》更像是一首失败者之歌。它为欢呼的观众打开了一扇窗口,把他们带到风光之外的灰色地带。视角的选择,是影片最有趣的地方。
齐漠祥教练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会理处于四川凉山很偏远的山区,学拳击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一条路,我希望孩子们出去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他的心愿和孩子们之后的境遇、漂亮的构图与灰暗的基调之间强烈的对比,形成故事片难以达到的残酷张力。
相比起其他同类作品,比如2005年获得金马“最佳纪录片奖”、关注体操运动员的《翻滚吧!男孩》,《千锤百炼》在带出对训练艰辛的感叹和对训练机制的反思之外,还穿插了诸多有趣的细节:领导讲话总是千篇一律,“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省运会”式的开场白令人忍俊不禁;小县城的烧烤摊还提供热舞服务,一边撒胡椒面一边跟着节奏扭动身体让人大开眼界。还有正值青春期的拳击运动员们,他们骚动的心无处安放,只能在宿舍熄灯之后用手机看美女的照片,训练结束后坐在街头看行人中的美女。这些细节都因为真实而更能打动人。
幕后
历时五年,与队员教练同吃同住
导演张侨勇自小就对东方武术和西方拳击感兴趣,一直希望拍摄一部可以将两者结合的影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获得第一块拳击项目金牌之后,就产生了要拍一部中国拳击影片的想法。
据他介绍,《千锤百炼》从筹拍到完成历时5年,其中拍摄的两年间,摄制团队和学员、教练们同吃同住,学员们才慢慢习惯了身边的摄像机,逐渐建立起信赖感。也正是因为素材达200多小时,成片效果才能兼顾有趣和真实。但资金不足是纪录片拍摄的普遍问题,该片也难以避免。制作人韩轶透露,在去年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剧组才拿到第一笔国际投资,而在此之前,拍摄已经开始。拍摄团队在第一年的拍摄期间没有拿任何报酬,导演、制片人也都是自掏腰包。
至于身为加拿大华裔,20岁才第一次到中国,为何如此钟情在内地拍摄纪录片,张侨勇说自己在文化上总有一种“脱臼”的感觉,“我不能算是一个完全的加拿大人,更不能说是中国人。我知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于所处的环境不那么适应的话,或许他会对自身最特殊的那一部分感兴趣。我觉得将这一点利用起来,成了我的优势,它驱使我去探索来自父辈的神秘和遗产。学习中国文化,或许更大意义上给了我一种归属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