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过去了,还提那些糟心的事干嘛?我都忘了。”
是的,忘了。我们忘了太多历史,当事人屏蔽苦难经历,是心理学议题;而群体忘却历史,却多是被动的,历史教育或缺席或被篡改,让善忘的民族显得很是无辜。不止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饥荒,太多的苦难,我们都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我家位于山西南部,家乡有不少从河南移民过来的人,他们是哪年过来的?我不知道。他们的子孙融入当地,脑中没有异乡的概念,没有乡愁,问及父辈往事,和我一样无知。
《一九四二》让人记起一段灾难史,这是它最大的意义,但也仅止于此。拍解放前的灾难,冯小刚(在线看影视作品)终于不再将之处理成一部家庭伦理剧,在着眼于几个灾难家庭的同时,他还呈现了政府和战争对灾难的重大责任,还添加了信仰元素。纵观近几年的国产电影,信仰成了商业电影的调味剂和装饰品,在这个没有信仰的国度,不能不说是个讽刺的现象。冯小刚处理七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民族灾难截然不同的手法,也是个讽刺,很难说是技艺长进或尝试不同创作手段。
冯小刚善于拿捏国民情感的脉搏,又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聪明的截取,《一九四二》是份合格的作业。他带领的一帮演员,奉献了各自的本份演出,如果要对他们的演技进行过度夸赞,应该先反省一下是否掺杂了历史事件的道德影子。本土演员获得外媒夸赞,外国演员遭受外媒的诟病,不过是因为每个族群对自身更熟悉,对于外国人,即便中国演员的口音是荒腔走板,他们也很难察觉。
历史是无声的,原声重现不可能。我们接受的是配了乐的历史,展现一段困难场面,然后音乐响起,煽情在此让历史变得艺术化,变得廉价。相比过往,冯小刚算是相当克制,赤裸抒情收敛了很多。叙述版图比家庭剧宏大,表达方式相应改进,冯小刚依然精明。
搁在贺岁档放映,遂被冠为“贺岁片”,历史灾难和贺岁摆放在一块,实在讽刺。冯小刚在映前一再声称“不是贺岁片”,这种姿态,有必要也值得称道。不过,凑票房最丰盛的档期,是大片摆脱不了的命运。几百万灾难,几亿眼泪,表达和重述不是在自由的情况下进行,无以抵达更深的历史真相,收割票房是不道德的。
历史灾难是卵子,商业资本是精子,当精子射向卵子,在欠缺天地自由的环境中,便哺育出了一个商业主义怪胎。对历史更尊重,对现实更有意义的重述,需要表达完全自由的环境,还要剔掉商业对苦难的侵袭和消费。当下,很难有纯洁,《一九四二》中灾民和政府交互行进的叙述线,最终构成的历史面貌,没有大过大失,却也不痛不痒。
“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的李鸿章如是说。或许,《一九四二》有理由收获广泛来自心底的掌声,冯小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伟岸的。但一切要退一步乃至退到底线,妥协再妥协,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那么,赞誉和掌声其实是刺耳、心酸的。
历史的见证者去看历史,历史的遗忘者去温故历史,没有接受过客观或接近客观的历史教育的观众,很难有能力、甚至不大有资格从内容出发,对一部历史电影进行评判。好吧,当作情节剧,当作苦难电影,掉泪吧。
逆规则(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