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不再扎堆是进步 未来细节决定成败
评论人:巫天旭
曾任《重庆晚报》首席记者,现任搜狐视频首席记者
有人看过内地的综艺节目后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中国人似乎只分为两种—娶不到老婆的男人,和嫁不出去的女人。而他们的娱乐方式也只有两种—唱歌和听人唱歌。这样的说法固然片面,但也很好地反应了内地综艺节目前几年恶性竞争导致同质化严重,毫不创意可言的基本事实。从这一层面讲,今夏的综艺节目的确是带给了我们不少的惊喜。
是的,依然有人在唱歌,但我们至少知道了,除了《快乐女声》之外,还有一种声音叫《中国好声音》;烂熟的电视答题也依然在进行,但我们总算体验到了,不发声讯短信、不抽奖,我们也可以把电视机里抽象的奖金数额,实打实地拿到自己的手里;才艺比拼持续进行着。但我们总算看清了,那些操着火星文,贴着非主流标签的“90后”,其实也才华横溢,有情有义。
内地的综艺节目终于开始“言之有物”,开始有了内核,这其实就是一种进步。
这样的进步,是内地综艺节目在经历了恶性竞争之后,电视人反思成长的结果;也是内地的综艺节目逐渐产业化运作之后必然的呈现。我们尚不能将这些产品定义为优质,但至少它已经褪下了伪劣产品的的标签,不再是那种只靠模仿外形来冒充苹果手机的山寨货。
有专家质疑,内地的综艺节目还是尚未脱离模仿的痕迹,用“综艺革命”这样的字眼,显得有些过分拔高,但笔者并不这样看,纵然如席卷全球的《美国偶像》,也是在英国电视节目《流行偶像》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可见是否模仿和借鉴,并不是衡量一档综艺节目成功与否的绝对标准,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到,内地的综艺节目从小作坊式的小打小闹、恶性竞争,到流水线的专业生产、逐渐光明磊落的商业化PK,其实就是内地电视行业的一次产业革命,仅把它界定为“综艺革命”,不是太托大,反而是谨小慎言了。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综艺节目的后产业革命时代,在大家投入、制作水准都势均力敌的情况,各家卫视又靠什么来竞争?
曾经有一个美国综艺节目导演在谈到他们如何制作节目时就提到,他们会凭借一套综合数据来掌握节目现场的节奏,比如哪个时段应该让观众大笑,哪个时段又应该让观众舒缓情绪放松;而亚洲电视太在引进《百万富翁》之后,其制定的大会守则就多达11条,甚至包括“如遇天气恶劣,亚洲电视会随时终止比赛”这样考虑到极度周详的条款。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某卫视综艺节目的掌舵人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对未来竞争格局的展望。问题是,上述这样的细节,从目前来看还未进入到很多电视制作人的视野之中。他们依然是忙于凭借靠自己的经验来评判和掌控节目,忙于收视率的数据比拼,而忘记去建立一套科学、标准化的节目制作体系。或许,谁先迈出这一步,就会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上一页] [1] [2] [3]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