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综艺复兴 |
你应该有充分的理由喜欢这个综艺仲夏:尽管层次不齐,成熟度不一致,但至少出现了新的兴奋点——“模式”“营销”“个性”,这三个词得到空前的阐释和解读。
讨厌的理由或许同样多:“三破一苦”的桥段,从电视剧流向综艺;9大卫视同时都在寻找好声音,中国莫非遍地都是苏珊大妈?收视率不高很颓废,收视率高了有质疑;敢冒险的没观众,纯复制的太无趣。那么,理想中的节目,是什么模样?
专家三人行:综艺之路,乐观预期VS前景堪忧
阵容: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张颐武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星文 著名评论人,著有《黄金档》
交锋一:综艺为何突然繁花似锦!?
尹鸿:限娱令以后电视台加大电视剧的播出,但是效果非常有限,而且节目内容同质化,所以大家都争取用综艺节目来填补大家购买电视剧的难度。且电视剧同质化带来了收视效果的下降,不能插播广告让广告效益大幅下降,通过综艺节目可以吸纳更多的广告。
张颐武:选秀节目完全复苏了。各个地方卫视大概都有选秀节目,这是一个新的格局。 这与选秀有周期性相关,一波优秀的歌手选出来之后,要再出来一些好的歌手还得一段时间,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表现能力,都需要时间的培养。
李星文:因为限娱令的原因,综艺节目遍地开花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电视台更多的是打造一些精品节目。因为不能在节目数量上取胜,所以大家在节目投入和宣传力度上比以前加大很多,所以虽然有了限娱令,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繁荣。
交锋二:这轮繁华,令人欣喜还是愁?
尹鸿:一方面是越来越国际化了,世界各国先进的节目模板都被引进到国内;第二也更加的多样化了,分有婚恋的,职场的等等,歌唱类的也分有草根的,半专业的,和专业的;然后是产业链化了,上下游,电视和互联网的互动,和产业的互动,和人才培养的互动,还有经济上和广告的互动,都结合在一起,越来越整合化。
张颐武:越来越专业化了,另外价值观也更加审慎,能照顾到多方面的因素。现在看起来公众对选秀节目的升级换代还是有期待性的。现在选秀节目又兴起了,这和制作成本提高有关,另外,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设计精细,专业程度高了。
李星文:我觉得国内稍微火起来的综艺节目,基本上是拷贝国外成熟,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节目类型,我们连原创能力都没有。而且也不是复兴,当年“超女快男”火的时候,虽然也有操作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大众的热情确实是被点燃了。现在呢,我感觉到的是,原本商业推动的力量是自发的,是看不见的无形之手,但是现在这只手挺明显的。比如找所有的微博大号来张罗,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操作的痕迹特别明显。
交锋三:未来出路 更乐观还是更严峻?
尹鸿:其实明年可能是个更大的考验,政策上如果还这么严格的话。以歌唱节目为例,选手资源太有限了。再想复制“超女快男”那样的效果,很困难了。但是,优势可能就是有互联网的互动,我们就有了新的渠道和方式。
张颐武:观众现在仍对感伤的故事比较有兴趣,这个规律还是没有改变,需要迎合社会民众心理上。中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肯定会有更好看的节目。省级卫视前五六名卫视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十名以外的电视台就很难往第一阵营跑。
李星文:核心是到国外找到一种适合中国的节目类型。我觉得中国的电视台在综艺节目上都几乎没有原创能力,谁更有眼光,挑到引起观众共鸣的国外节目类型,谁就更占上风。
[1] [2] [3]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