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剧照。姚晨为《搜索》各地做宣传,她发现凡是映后场见面会,一说到“陈若兮”,所有人都会沉默。“其他人物都像‘梦’,而陈若兮太像我们自己了,抛开陈若兮记者的特性,她太接近现实生活了。陈若兮是一个失败者,面对她的失败,就像面对自己的失败:为什么她付出了一切还失去了一切。” |
姚晨戴着口罩跟随《法治进行时》栏目出街采访,她没想到,记者的工作这么“琐碎”。 |
对普通观众而言,2012年导演陈凯歌的新片《搜索》也许是一个唯美“童话”:高圆圆演的上市公司总裁第一秘书叶蓝秋,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从总裁那里借来100万元人民币,在被“舆论误解”、“人肉搜索”的逆境中,雇了一个又帅又单纯的摄影师,度过了最后浪漫、完美的一周。
对媒体从业人员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童话”:姚晨演的电视台编导陈若兮,居然会把“在公车上不让座”当做一战成名的大新闻,而这个不让座事件也居然能成为全城热议和“人肉搜索”的焦点新闻。
为了《搜索》,姚晨扮演了一回记者,也当了一回记者——在纪录片《姚望》中,她换位采访现实中的记者,姚晨听到了各种新闻理想,也知道了记者的各个工种。“一位接了7年热线的男同志,给我讲了各种智斗居委会大妈的故事,我才知道热线记者原来也是要跑现场的。”
“要是不了解记者这个群体,我可能就真的胡演了。”姚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记者姚晨的实习生活
姚晨对记者群体的了解首先归功于她的闺密们。
三年前姚晨去参加联合国难民署的活动,跟几个记者成为了闺密,而后闺密一个带一个,组织成了“肉麻姐妹团”。这些做媒体的姐妹不把姚晨当明星看,聚在一起就对她进行打压和挤兑,怂恿着姚晨“不要往名利的道路上走”。拿姚晨的话说,“每个人都拿着个小太阳照着我”。
为了能演像一个记者,尤其是电视台社会新闻记者,她开始了实习的生活。
去北京电视台“法制进行时”实习时,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高端文化精英在一起碰撞”,每次节目看得人惊心动魄,实际的工作却异常“琐碎”:“分了很多组,长期跟着110去巡街。看得出来他们其实特别矛盾,一方面想遇到大案子,做一单大新闻,另一方面他们又从心里面不希望出什么大案子。”
中央电视台的《看见》栏目组是姚晨“想象中”的媒体:一群高端知识分子坐在一个小房间里,讨论着各种选题。“他们还让我对他们做过的片子提意见,我哪里提得出来什么意见。”
姚晨还参加过南方周末报系旗下刊物的选题会,会上聊的都是深入的社会话题。她觉得眼前那些1985年前后出生的年轻记者,太有社会责任感了,“算是意见领袖了”。
对姚晨帮助最大的,还是北京电视台的《身边》栏目。
这是个“家长里短”的栏目,关注的是普通居民吃穿住用,比如谁家小区堆满了垃圾没处理,谁生了重病没钱医治,供暖后谁家还有什么问题……
姚晨的“指导老师”是一个小姑娘。一大早,老师化上妆,贴上假睫毛,和一个年纪大一些的摄像师,带上姚晨就出门了,挨家挨户串。实习第一天,“指导老师”的工作是帮一个大妈测冰箱温度。
“小姑娘拿出一个温度计,量了上面量下面,把我给无聊得在旁边都要睡着了,她还那么耐心地一遍一遍量。你知道这些节目总要有人来做,但你想象不到是这么一个年轻小姑娘来做。”姚晨看着感觉“很心疼”,“做记者最可怕的不是你在一线冲锋,遇到什么危险,那至少还有一种成就感。最可怕的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琐碎单调枯燥的事情里把新闻理想给磨灭了。”后来《搜索》里陈若兮去学校访问叶蓝秋中学老师的一段,跟这个节目实习的内容很像。
“在单位里你必须要脱颖而出。”姚晨把这些“琐碎进行时”的情绪也放在了“陈若兮”身上:一个三十多岁的女记者,房子也不知道在哪里,男朋友懵懵懂懂。她知道如果自己不冲,马上就有人来代替她。
为了让“陈若兮”的悲剧有出处。姚晨对她的假设是,小时候父母离异,从小充满了不安全感。这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搜索》中有一处一闪而过的桥段:陈若兮试图从叶蓝秋不让座事件,追查出这个公司“人才交流计划”背后的黑幕。
从实习记者到出演记者,慢慢“微博女王”转发微博时的条件反射是:“这条新闻经过核实了吗?”
记者姚晨的采访故事
《姚望》是配合影片宣传的纪录片,片中姚晨换位成记者,受访者包括摄影记者贺延光,深度调查记者孔璞、陈峰,娱乐记者王小鱼以及抵制毒牛奶活动发起人王小山等媒体人。
纪录片的提议者想让姚晨采访一些“高端”、“知名”记者。姚晨说,她曾看到过闾丘露薇的一句话,大意是记者的中坚力量其实是大批的基层记者,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但依旧默默地坚守着新闻理想。
接受姚晨访问的媒体人里,王小鱼是娱乐记者的代表,当年跟冯小刚吵起来的就是他。
他告诉姚晨,自己最光辉的时刻是2007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他没有任何证件——那一场也没邀请任何媒体。王小鱼走到门口,把没喝几口的可乐递给了门口的保安。保安不知道这人是什么来头,没敢阻拦,他就大摇大摆地走进了颁奖礼现场。大摇大摆坐在第一排。
他一直在伺机而动,到该届评委会主席张艺谋出来时其实已经按捺不住了,一直忍到宣布李安的《色,戒》获得金狮奖,李安上台领奖时,他一下子从怀里掏出相机——他对姚晨形容“感觉像拿出了武器”,“头顶全是光环”,冲着李安按下快门。那是全球第一张李安获奖的现场照片。
但就是这样一名“狗仔”,主动放弃了王菲产女时的偷拍。原因是王菲是高龄产妇,怕偷拍导致她有意外。
“孔璞是做深度调查的记者,通过药家鑫案的报道得了很多新闻奖,我想象不到她是那么一个瘦弱的女孩。那天采访完,她跟我说:‘姚晨,你不要怪那些八卦记者。’我其实从来不怪八卦记者,明星和记者之间的那点儿事,都无伤大雅。你也可以说八卦记者其实是为了稀释社会记者做的那些沉重感的。”
贺延光是一位老资格摄影记者,他属于“沉重型”的。
“一个很质朴的老人,当年的电影《四十不惑》就是以他为原型拍的。”采访贺延光那天,姚晨感慨万千。
贺延光有很多代表作,其中一张是SARS时拍下的:一位医生站在一位死者的面前,特别无奈的背影。
SARS消息还满天飞的时候,贺延光注意到了两个细节,一是广州一家商场,停车场里一辆车都没有;二是看到有人拍到几位军人戴着口罩上街的照片。贺延光判定:一定出事了,一定出大事了。
他第一时间申请去北京地坛医院——专门接待重症患者的地方。老婆抱着6个月大的孩子急了。姚晨问贺延光,你就没想过你还是丈夫、还是父亲吗?贺延光说,这是下意识的反应,这种时候你能派谁去,那是事关人命的事情啊。
医院本来只允许他拍3天——谁都觉得记者是来找麻烦的。3天过去了,没人想起来提醒他该走了,反而经常会有医院科室的人打来电话说,现在又送来了一个患者,你赶紧去趟急救室吧。
“还有一次,贺延光的妈妈住院,贺延光在旁边伺候。妈妈打开电视,电视在放一个地方发大水的消息,她奇怪地转过头问儿子:你不去现场,还在这里待着干嘛?”姚晨说,以前大家提到记者就说“铁肩担道义”,而在她的采访中,记者们都不太赞同这种说法:当然都会做,但道义不是一个人的铁肩可以担起来的,这是一个群体的责任,更多的时候,记者还是一个客观记录者。
“人是有弱点,有私心杂念的,人也是会走偏的。知识分子包括记者群体,就是这么一拨引导正确价值观的人,你们传播的价值观,是符合老百姓心底深处想法的。以前老是有人说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不同的,我在微博里待了3年,我觉得没什么不一样的,大家都是受到你们这些主流价值观引导的,都是受到真善美引导的。有人说网络就是胡说八道的,其实有时候网上的人是更明白的。”实习记者姚晨毕业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