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海报 |
人民日报7月6日报讯 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以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题材,剧中的主人公“我们”是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邓小平等一批青年共产主义者,“法兰西岁月”则如同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岁月,也是“凤凰涅槃”的岁月。
还原:一个不可磨灭的崛起时代
开始于辛亥革命后、在五四时期形成高潮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由民间爱国进步组织发起、组织,采取“勤工”与“俭学”的形式,让留学生不仅学到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且接触、了解西方社会的实际。赴法勤工俭学的大多数人,是怀着“工业救国”、“实业救国”或“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而去的,其中有不少家庭殷实者,放弃了国内的安逸生活,毅然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之后,一部分人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和职业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还有一部分人坚持献身科学、教育事业,始终埋头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后来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从历史和人文精神的高度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展示了辛亥革命至五四时期崛起的中国一代新青年崭新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细腻地刻画了赴法青年中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救国道路以及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艰苦探索和心路历程。
当时的西方国家,一面是现代工业文明奇迹延续,一面又是资本主义现实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依旧是那么哀怨。这群来自东方落后国家、被压迫民族的青年,既直接接触、接受了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及其带来的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又直接观察和感受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吃人”的残酷社会现实,从而认识到从西方国家找不到、学不到能从根本上救中国的办法,而最终放弃种种不切实际的救国理想,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故乡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及其所指引的革命道路。剧中还穿插着描写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的同龄人毛泽东等这一时期在国内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活动,两相辉映,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革命救国道路的历史过程。
致敬:一种无可替代的精神传承
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必然造就和传承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赴法进步青年为了实现救国理想,在勤工俭学中颠沛流离,受尽困苦和磨难。当他们“工业救国”、“实业救国”或“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破灭之后,没有彷徨、颓废,而是继续摸索、奋斗;而当他们一旦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之后,便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样一种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一种敢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探求民族复兴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该是多么宝贵而不可或缺。
这样一种精神,作为剧作的灵魂,集中地体现在了以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邓小平等为代表的青年共产主义者群体人物形象身上。周恩来几乎是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爱国斗争乃至旅法、旅欧华人爱国斗争全程的组织者、领导者。他一只皮箱、一袭风衣,浪迹天涯,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赵世炎是一个天生的革命鼓动家、实干家,总是在奔走呼号,总是站在学生爱国斗争和华人爱国斗争的第一线,总是在最关键和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蔡和森是一个视信仰为生命的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视反动派的监狱为革命者的课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这个群体中,年龄最小的是邓小平。16岁还是一个孩子的他,是抱着“学一点技术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的愿望去法国的。俭学不成、勤工也不成的遭遇使他早熟,他认识到“学技术救不了国家”,于是从投身学生斗争的行列到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很快完成了追求道路的嬗变。到1924年,赵世炎、周恩来等因革命事业需要离开法国之后,他成为旅法共产主义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毅然承担起了参与领导在法学生爱国斗争的重任。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追寻一段珍贵的历史,追寻一代先驱者的足迹,给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以深刻的激励和启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由一代接一代人探索前行。今天,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关键时刻,我们要继承和学习前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把属于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勇敢地、出色地担当起来!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搜狐视频热播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