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伟(右)《运河谣》首演剧照。 王小京摄 |
“只要导演招呼,你就赶快来叫我啊!”歌唱家王宏伟一边叮咛着助理,一边带领记者从国家大剧院舞台上穿梭到了后台化妆间。这段在旁人看来像迷宫一样的路,他早已了然于心。在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联排期间,他每天都是这样上上下下,时常还是一溜儿小跑儿,紧张感似乎如影随形。的确,为了演好这部剧,他承受了比其他演员更大的压力,用他的话说,对自己的唱功很自信,但在舞台表演上却是“土包子”、“泥腿子”。而在排练现场一次次“挨剋”,则让他跟自己较上了劲——迎难而上。
一条“运河”难住歌唱大腕
由国家大剧院出品制作的《运河谣》,不是王宏伟参演的第一部歌剧,此前他已在大剧院演出过《小二黑结婚》、《米脂婆姨绥德汉》。不过,这是最让他心力交瘁的一部歌剧。在现场排练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几乎每天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你看看和我同台的,不管是A组演员,还是B组演员,都是声乐科班出身,都是青歌赛金奖、银奖获得者,而我是从新疆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在舞台表演上没接受过专业训练,就是‘土包子’、‘泥腿子’,压力很大啊!”
一条“运河”究竟如何难住了像王宏伟这样有着丰富演唱经验的知名歌唱家?
首先是题材和角色,他以前演小二黑,或是绥德汉,都是现代人,而且在小说、影视作品中也有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可以借鉴,“这一次,《运河谣》是一部原创歌剧,我要演的男主角是明代书生秦啸生,没有任何创作原型可以借鉴,完全要靠我自己去定位这样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
而且,作曲家印青为这个人物创作了异常丰富的音乐,有交代背景的,有展示内心活动的,有抒发情感的……无形中也增加了表演的砝码,就比如说开场的四句唱,每一句都有特定的内涵,要交代很多背景,这让王宏伟一开始就感到压力重重。后来,他去看了很多戏曲作品,比如《西厢记》、《牡丹亭》、《白蛇传》,还包括张国荣的电影《倩女幽魂》,从中捕捉人物形象的特质,琢磨一个书生的内心和肢体表现。
为排练七八天才回一次家
除此之外,最难的是表演,“对我来说,唱不是问题,毕竟我也是从国内几十个男高音中选出来的,歌唱的经验和演歌剧完全不同,你登台多,唱得多,就能演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王宏伟摇摇头,“我一上台就傻眼,对舞台调度一无所知,手脚完全不知道往哪儿放。再比如说,我登台唱歌,唱到动情处习惯于伸出右胳膊,眼神望向右手指尖,等到了演戏时也不自觉地这样,导演老说我,怎么眼神老往右看……”
就这样,从5月底正式投入排练之日起,王宏伟就经受着排练的种种“煎熬”,不是与乐队没合上点儿,就是走位走得不准,要么就是肢体动作不对头,那段日子他是越排越没信心,有一度他甚至连廖向红导演的眼神都不敢看,“因为我怕一看她,她又会指出我哪儿演得不好。后来,导演干脆不说我了,怕给我增加心理负担……我自己心里当然是更着急,说实话,每次排练下来都是一身汗。”
在舞台上,谁演得好谁就是爷——王宏伟信奉这样粗糙而朴素的真理。从加入剧组那一刻起,他就忘掉了自己是那个在歌唱界鼎鼎有名的王宏伟,而是在歌剧界初出茅庐的新人,一切从头开始努力,“既然没别的演员有功底,我能做的只有勤学、勤练。”
为了方便排戏,他在国家大剧院附近租了一处住所,经常是七八天才回一次家,而且整整20天没理过发,“在台下练百遍,不如台上走一遍,每次在剧院排练完毕回到住所之后,我都会看自己的排练录像,找问题、改毛病,为的就是第二天能有进步。”
“用心歌唱才能拴住观众”
有没有想过放弃?王宏伟坚定地摇头,如果想放弃,他第一时间就不会接这部戏了,从他决定接这部戏那一刻起,就预想到要面对这些困难,他想的只是怎么迎难而上,“不过,说实话,我从新疆来北京打拼这么多年了,从未感受过这样的压力,有时候真的是心里很纠结,回到房间之后我就给我爱人打电话,向她诉说,听她鼓励、打气。”
支撑王宏伟在“煎熬”中坚持下来的,还有内心的一份追求。在声乐界,很多歌唱家都将出演歌剧、塑造一个好角色视作展现艺术功底和艺术追求的方式,王宏伟也不例外,“不管经历怎样的困难,我都愿意去承担这份挑战,因为你想进步,想提高自己,想有所超越,就必须这样做!”
6月21日,歌剧《运河谣》首演。演出过程中,观众席偶尔会因为王宏伟在台上稍显木讷的动作而发出轻微的笑声,不过等到第五幕时,他饰演的秦啸生因为心爱的人水红莲死去而伤心欲绝,并吟唱出令人肝肠寸断的《你在哪里,红莲》,很多观众开始轻轻拭泪……很少有人知道,从那种撕心裂肺的舞台表演中走到后台的王宏伟,本人其实早已是泪流满面,“我是真正的入戏了,我觉得只有自己真正投入,用心歌唱,唱出人物角色的哀愁悲欢,才能拴住观众,捕获观众的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