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1:主竞赛单元有哪些影片?噢,不知道。金爵奖得主是谁?呃,伊朗电影《熊》。上届的、上上届的,你还记得吗?你看过吗?哦,忘了,哦,没有。
印象2:看电影。哇,有特吕弗,有安哲罗普洛斯(他今年离开了人世),有堺雅人,有金基德……不错!挺好!我要去上海看胶片,我要在大银幕上看《四百击》!上海人或者说中国人,有多么热爱电影啊?你看那些影城售票口排起的长龙。
印象3:画面比例错了,就像很多人使用宽屏电视选满屏,把画面里的人的腿变壮了;字幕不对、延迟、空白;密钥或场地出错,影片临时撤销。嗯,电影节是人办的,是人搞,就难免出错,你要像原谅法国人的大意一样原谅组织方。
印象4:明星们华丽丽走过红地毯、走进开幕现场,有的中途离场,志愿者顶上。嗯,开幕式蛮无聊的,跟他们演的电影一样。关了灯的放映厅,有手机屏在闪烁,有人在旁若无人地说话,有人中途进出,哦,见怪不怪了,我们很多年、很多场合都这样,上海人也不例外。
印象5:制片人、导演、投资人,各路人马汇聚的论坛,电影人轮番吐槽,有人瞌睡了,有人哭了!他们是怨妇联盟,他们是可怜的孩子,他们有点无聊,他们不知所措,他们是骄傲的、才华横溢的、敬业的、拜金的、热爱镜头的电影人吗?
对任何一个糟糕而又看起来光鲜的人、事物、活动,都能对之发出“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慨,有人这样说过上海国际电影节,遗憾的是,过了几年,这个结论并没改变。稍微令人乐观的是,这几年的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不再是早年清一色的华语导演,至少在这点上,它越来越国际化了。
既然设置了主竞赛单元,且是电影节的核心,那么,电影节的成功与否,得看主竞赛单元电影的质量如何。大部分都是没有听过的导演、无人知晓的演员,这其实不重要,你不是戛纳、不是威尼斯,大师们不会来赶你的场,但你可以挖掘新的才俊,关注时运不济而颇具才华的导演,上海电影节做到了几分?关注度很低,获奖人的职业生涯并没有因你而有了飞跃。那么,标准放宽一些,但以再宽松的标准来看,主竞赛单元都是失败的,在一堆很烂的电影里,选几部不那么烂的,在一堆没有才华或才华平庸的导演里,选一个不那么糟糕的。主竞赛单元很失败,电影节就失败了一大半。奖项和影片质量互相影响,影片质量不好,奖项难以引起关注,奖项受关注度低,也就难以吸引好作品参赛。
像戛纳、像威尼斯,是断然不可能的,但必须要发展出自己的特点,竭尽所能选些好点的影片,提升对电影人的吸引力。每年都有两三部华语片,而且获奖者老有华语电影人,很难说,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国际电影节不是民族主义集中地,把它当成自留地似的,是国际化和变好的障碍。戛纳电影节曾有十几年没有法国电影获奖,一点也不影响它的声誉。当然,鉴于主竞赛单元整体质量不堪,获奖的那些华语片,不能说不够格。只是,华语片必然参赛、获奖的定律,让电影节自娱自乐的味道很浓。
金基德说,上海与戛纳、威尼斯不一样,这里以明星为中心,作者与导演是配角。金基德的话含着一个事实,这里没有导演明星,也没有诞生导演明星,像戛纳捧出昆汀-塔伦蒂诺,柏林为李安赐奖。主竞赛单元是一堆沉闷、平庸、莫名其妙的电影,没法诞生潮流、大师、天才。上海电影节的导演明星,是那些过世的大师、已然功成名就的大腕,虽然只是展映,也引得一些影迷专程去上海看片。这里的明星,大部分都是入流或不入流的华语明星,跟着剧组来宣传,再者,是一些欧美演员和日韩偶像。
让电影本身和导演受关注度更高一些,并不是反明星。以戛纳为首的三大国际电影节,也要用好莱坞明星吸引媒体,但兜兜转转,它们的核心是主竞赛单元的作品和导演们。戛纳和威尼斯近年的明星策略之一,是选一个明星集结、有个人风格的影片。今年上海电影节的开幕片是《画皮2》,闭幕片《建筑学概论》,都是十足的商业电影。开幕片商业味过浓,风评参差不齐,闭幕片是口碑稍好的韩国爱情电影,这种不伦不类的选择,和电影节整体的混论格调,倒有点合拍。
核心空空如也,外面异常热闹,影迷们格外热情,却集中在展映影片上,这从另一面反映了内地院线何等苍白,他们对大银幕上的经典电影何等饥渴。媒体的镜头对着那些靓丽的明星,谁的镜头不热爱漂亮的人儿呢?但如果镜头和焦点仅仅集中在他们身上,就失焦了,他们的眼里只有明星,没有电影节,没有电影。
我总是天真地认为,想让别人爱你,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上海电影节想让更多人关注它而且爱它,改善一下别人对它的不良印象,就能成功一半。一、组织方请靠谱人员放映和翻译字幕,做到这点并不难,本届有影迷magasa和本南丹蒂救场翻译,效果就很好;二、拒绝赠票,门票全部对外开放,如果是想看的人去看,观影环境肯定有所提升(粉丝电影安排专场,让他们闹去);三、完全去行政化,让电影节回归电影,开闭幕式、整体调子、选片倾向等,定会有所改善;四、论坛继续论,市场继续搞,总会出现有意义的讨论和成交项目;五、选片,这是重中之重,主竞赛和电影节的名声就系在选片上。川哥因为审查哭了,在审查的大背景下,能不能为电影节破例,让靠谱的选片只关注影片质量,而不关注议题的尺度和敏感度?据说林权泽作品《月光升起来》可能参赛,却因为造纸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一因素给否了。因为意外因素,屏蔽了名导作品,真有点可笑。六、这是国际电影节,不是中国电影节,不要老拿中国电影说事,好的电影节要有好电影而不是必须有中国电影。
当然,你知道,后面几条,是很难做到的。如果一切的希望都是奢望的,那便没了希望。内地市场是起来了,因为经济起来了,但这不等同于一切都起来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背景是大环境,在这环境下的文化活动,都很热闹很隆重,却总是太沉重。陈丹青讲,我们还好意思讲文化?!文化带有太多禁忌和导向,就不那么文化了,电影也是。明天总会更好,上海国际电影节应该也一样,组织得更好一些,就能好一点,展翅飞翔、冲向很好的可能性呢?几乎没有。我们在大银幕上看不到金基德的电影,只能在《阿里郎》听他自诉他的电影,我们看不到拉斯•冯•提尔的《反基督者》,只看到了《忧郁症》。看到了一部分,好吧,也算看到了,同理,上海电影节,只有一部分能变好。
逆规则(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