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海报 |
看林奕华的戏,最大的挑战大抵是来自时间,他的戏从没短过三个小时,新剧《贾宝玉》更破天荒接近四个小时。对观众来说,看《贾宝玉》的另一大挑战便是角色转换。
记得大导林兆华在《哈姆雷特》中提出“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而林奕华的《贾宝玉》里除却何韵诗扮演的固定角色贾宝玉外,十二金钗在角色上也是自由出入、灵活转换,人人都是林黛玉、薜宝钗、贾政……甚至上一秒是晴雯,下一秒立刻变身刘姥姥。有时台上还会同时出现两个晴雯、四五个林黛玉的场景,导演简直像个魔术师运用帽子变戏法似的,角色转换之快让观众目不暇接。对于一部商业戏剧来说,这种表现方式对观众了解剧情确实没半点帮助。
尽管林奕华本人也一再强调“<贾宝玉>不是<红楼梦>,<红楼梦>是一个时代、传统与文化的总结合,而‘贾宝玉’则是<红楼梦>里的精神人物,它道出的是‘贾宝玉’的纯真、自我。”尽管如此,毕竟《贾宝玉》来源于《红楼梦》,二者便不可避免会被拿来比较。
由十二个现代装束的女生玩游戏的桥段回溯剧情,从而引出贾宝玉邂逅警幻仙姑、重回大观园的剧情主线。整出戏在结构上采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王文娟与徐玉兰的越剧版《红楼梦》,从原著中选取二十个片段重新架构,看得出,在故事主要情节与人物关系上,林奕华想尽可能地做到与原著吻合,但又不甘于不做改造。
戏的开始,由潘奕如扮演的警幻仙姑穿着高衩裙扭着水蛇般的腰肢,时不时还胸部一挺脚一抬裸露出雪白大腿,讲着粗话既麻辣又风骚的模样活脱脱是夜总会主持人。十二金钗向何韵诗扮演的贾宝玉贩卖商品,试图帮助他找回“记忆”时给人感觉也像是街边小贩们叫卖的货色。剧中最“出格”的当属每个人还都不时蹦出句日语、英语,要么就是“我靠”、“牛逼”之类的,与原著人物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但又不知此举是想达到何种效果。
剧情还时常“穿越”回现代,在选书一幕,史湘云穿着鸭蛋绿短裙趴在桌子底下,一条腿高高的翘着等贾宝玉来寻找她,被找到之后,拿出一本香港八卦杂志叫宝玉看,还大声读出封面标题:“容祖儿与何韵诗在后台摸屁股。”何韵诗一下子跳了起来,脸上是尴尬的神色。情色贯穿了林奕华戏剧的始终,这段利用演员自己的八封绯闻对现实进行反讽,确实很讨观众喜欢。
但无论怎样,你不会想象得到这是《红楼梦》里的薜宝钗、林黛玉或晴雯,甚至可以说,这跟原著没有多大关系。如果要想一窥中国古代封建贵族的生活,确实除却《红楼梦》再找不到第二部,在我们的想象中,林黛玉也好,薜宝钗也罢,都是高贵小姐的典范。林奕华在这些人物身上赋予了现代人物的性格,让她们更贴近当下,当然这值得激赏,但警幻仙姑的夜总会范儿和十二金钗小商小贩的货色,如此设置与剧情似乎又无甚联系,想必让《红楼梦》的死忠粉们也很难接受。导演或编剧处处想着扭转人们对《红楼梦》原著的刻板印象,但很多地方确实难以令人信服,通篇台词啰嗦拖沓,某些桥段有韩剧之唧唧歪歪感。至最后宝玉独白那句“我要留下的是勇气”一出,观众唏嘘:好励志!
全剧最出彩之处可能是“大婚”这场戏。林黛玉穿着白裙子顶着一方白盖头,后面跟着一群人绕着剧场转圈,黑衣白裙让人联想到她不是大婚,而是奔丧,巧妙预示了林黛玉的死亡。众所周知,古代婚俗中新娘头顶上是红盖头,而林黛玉的这个白盖头着实刺人心魄。但在宝玉挨打那场戏,贾父求宝玉让他把他揍一顿,如此解构未免太过一厢情愿。
纵观全剧,何韵诗扮演的贾宝玉是一大看点,无论是一袭白斗篷配长靴,还是帅气华丽的戏服,怎么看都很美。这个形象至少比李少红电视剧里的贾宝玉要好多了,大概也算是87版之后最令人满意的贾宝玉。何韵诗也不愧是梅艳芳爱徒,歌声表现力极强,剧中她演唱了七首原创歌曲,曲曲动人。但每当何韵诗唱歌时,你会有种感觉,这莫过是一场林奕华的戏与何韵诗演唱会的穿插,戏是戏,她唱她的,她的歌与剧情毫无关系。(文/曹语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