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盈的旧戏《卤煮》月初起在人艺实验剧场挂牌上演,连日来的好口碑引发了“滚雪球效应”,就连临时加演的两场,都被闻风而动的观众一抢而空。小剧场话剧能引起这般轰动的,除了《恋爱的犀牛》,大概也没别的了。
《卤煮》说的是北京一家百年老店“何记卤煮”跨越三十年的故事。主人公七十多岁的何老掌柜凭传统手艺吃饭,他做的卤煮用料讲究、汤头醇厚,远近闻名。尽管小店门脸儿不大,仅有三张桌子,几十年间却赢得了不少食客的心。何掌柜的儿子立志将父亲的卤煮发扬光大,走出的却是另一条路——放弃追求口味,推行标准化生产。儿子的卤煮店在规范科学的经营下大获全胜,连锁店开起一家又一家,但父子俩对传统文化的不同理念,却将二人矛盾不断激化。何掌柜的孙子一心想传承爷爷的老手艺,但一纸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令他不得不奔向另一个前程。除了何家三代卤煮传人,剧中还塑造了一批形形色色的人物:何掌柜的女儿80年代是风光的“款儿姐”,90年代却经历炒股失败,丈夫下岗,生活落魄不堪;连续三年落榜的高龄考生,每到人生紧要处,都念着想着吃上一口心爱的卤煮,三十年过去他博士毕业,评上了副教授;80年代的报社记者,90年代辗转去了电视台,00年代进军新媒体业办起了网站;台湾回来的老奶奶离开大陆几十年,依然记挂着儿时故乡的一碗卤煮、一个热包子……
《卤煮》朴实无华的故事满是生活的质感,三十来个人物生动传神,熟悉得就像一起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邻里。有意思的是,本轮《卤煮》基本沿用了2009年的首演阵容,当年还在象牙塔的青涩学生们,如今都已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这满台的非职业演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北海幼儿园老师、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投行的高级白领、心理学博士、媒体记者……其中大部分都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们下了班,坐着地铁赶到剧场,带着一身还未褪去的“烟火气”站上了台子,北京人爽快麻利的贫劲儿张口就来,与整台戏的本色自然的气质倒也相得益彰。
看《卤煮》,感触最深的也正是这一碗浓浓人间烟火气,它让我们忽而发觉,这时代与社会的变迁早已将我们每个人裹挟其中。现代化的大举进攻,老传统的日渐消亡,一碗料足味正的卤煮都成了奢想。有多少观众在散戏之后去吃了一碗卤煮又失望而归的?没有了就是没有了。(陈乱乱)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