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英红 |
许鞍华 |
叶德娴和刘德华 |
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女人,连续几年书写金像奖的史诗。她们在银幕上面孔并不华丽,角色也并不伟大,但散发出来的光芒,却难以阻挡,她们用岁月征服了世界。导演许鞍华,演员惠英红、叶德娴,用她们的坚持、坚守和坚强,成为香港电影圈的“沉香”,燃前无味,燃后香味迷人。
惠英红 坚持
影人精神:
见证金像奖历程,沉浮30余年,有过彷徨,坚持挺过之后,海阔天空。
电影之路:
入行时拿下首届金像影后一鸣惊人,之后经历无片可拍的岁月,直到近10年才又吐露芬芳。
《心魔》参赛金像奖是2008年,惠英红拿下影后的时候,很多人想:许多年不见,她或许已经是老太太了。但生于1960年的惠英红,其实比林青霞(在线看影视作品)还年轻,20出头的她,便在首届金像奖上封后。同一时代的女星,别人演玉女,她老老实实地演成熟女性。于是差点被这个以貌取人的速食社会忘却。
不少香港演艺圈女星都把演戏当青春饭,当不了玉女,便立下牌坊,急流勇退。但惠英红是个例外,用“女演员”来说惠英红更适合她,她成功的秘诀只有两个字:坚持。
惠英红出道并不平坦,14岁从夜总会扮演歌舞女郎做起,17岁被大导演张彻看中,收为干女儿,从月薪500港币开始。靠着聪慧好学刻苦,变成凤毛麟角的武打女星。1982年,惠英红凭借《长辈》一举摘得第一届香港金像奖影后桂冠,她也成为迄今为止唯一凭动作片荣膺金像影后的女星。之后的一段日子,她坚持拍打戏,渲染女性英姿的《霸王花》系列,更是让她和其他几位主角如胡慧中等一起风靡一时。但风水轮流转,随着香港武打片的低潮期到来,女性功夫片陷入低谷,惠英红也尝到了落寞的滋味。惠英红接到的剧本角色渐渐从第一女主角变成了第二甚至第三女主角。“开始是姐姐,后来变成了阿姨,再后来变成了妈妈。”这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也令惠英红一度选择吞下安眠药,最后侥幸被朋友搭救。
给惠英红带来幸运的人,还是许鞍华,2002年,许鞍华找到了惠英红,请她在自己的《幽灵人间》中出演角色。“我没想到一个文艺片导演会找‘打女’出演文角,可能这就是运气吧。”这部片子最终为惠英红打开了另一扇门,惠英红自己也想通了,“每10年都是一个阶段吧,我原来很怕老,但也许50岁的我要比街上很多50岁的人更美。”之后,专接文艺片的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和实力,到2008年,她终于开始享受收获的喜悦,凭借《心魔》中的悲情母亲一角,惠英红再度荣登影后宝座。那一刻,她悲喜交加,她说出了她的坚持。“我第一次拿(金像奖影后),风光后很快就进入谷底……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再来找我拍电影……谢谢许鞍华导演,是你第一个再找我拍电影,让很多人知道,我是会演戏的……”
一个成功的人,要耐得住寂寞。人生大起大落的惠英红如此。少小离家,兄弟姊妹八人,她只与六妹亲热。与同在演艺圈的四哥惠天赐(微博)成年不见一面,淡过朋友。她的骨子里刻着“坚持”,片场拍戏玩命,有过跌断一条腿卧床三个月的经历。因为童年的不幸福,令她向往的是完美家庭,但感情路上屡遭挫折,还被男友骗过钱。她唯一承认过一个男友,又无疾而终。她追求完美,至今仍孑然一身。
许鞍华 坚守
影人精神:
彷徨,坚守,最终回到市井,纪录港人活在当下的喜怒哀乐,厚积薄发。
电影之路:
她的电影投拍前往往被投资困扰,《天水围的日与夜》拉不到投资,《桃姐》寻了半天,最后刘德华掏了钱。
凭借《桃姐》荣获本届金像奖最佳导演的许鞍华也是香港电影最后的坚守者,她是女导演中的异类,本人并不文艺范,作品中也很难见到别的女导演常见的自我、张扬与刻意矫饰的柔情。她更像一个睿智的男性导演,如《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她的电影,镜头语言冷静,但却闪耀着温暖的火花,平淡中见悠远,沉静里含深意。
许鞍华,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母亲是一名日本人。她小时的志愿是做医生,后来却文学成绩突出。32岁时,她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疯劫》。《投奔怒海》获得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微博)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等5个奖项,成为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旗帜人物。在香港电影最彷徨的时刻,她也尝试去拍武侠片。她也曾经北上,拍了《玉观音》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但似乎并没有接上地气。最后,她回到香港,选择了“坚守”,镜头停留在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以及那些其貌不扬的平凡中老年妇女身上。她的电影就是生活,平淡但充满了力量,《女人四十》助萧芳芳柏林电影节称后,《千言万语》扶李丽珍(在线看影视作品)骑上金马,《天水围的日与夜》让鲍起静金像称后,《桃姐》令叶德娴捧到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影后、金马奖影后、金像奖影后,许鞍华也因此被誉为“香港电影妇女之友”。
许鞍华坚守香港,坚守一份朴素的心灵,平民的情感。许鞍华说:“我只是一个典型的香港人而已。”典型的香港人是什么样子?是镜头从容的对准香港市井,刻画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际遇。如那部《女人四十》,从平淡如水的琐碎细节中,道尽了小人物的隐忍坚强。只有她,还在保留着港片最优良的香火。
下月,许鞍华将迎来自己65岁生日。但作为香港人的她,有另一种生活状态:恋爱、结婚、生子,她都没有经历。虽然是大导演,但她租房住、出行坐地铁。不同的是,她的眼睛,注视着形形色色的人,然后用镜头跟别人交流。
叶德娴 坚强
影人精神:
坚强、淡定、从容,永远的平民情怀。
电影之路:
生于1947年,从唱歌到演戏,她的第一要务是赚钱。有了钱,就有了选择的权利,那些没戏拍的日子,她十年如一日过着淡然的生活,直到《桃姐》。
凭借《桃姐》荣获今年金像奖影后的叶德娴证明了做演员是需要天分的。叶德娴不是科班出身,但从小观察力强,喜欢模仿身边人,经常跟父母看粤剧,为她打下演技基础:“一群工友会叫我唱歌跳舞,接着就请我吃荔枝龙眼,我是贪吃才喜欢上了这表演。”而她的表演,是从当歌手开始的。当时纯为赚钱,她在一个酒店的夜总会消费,被乐队领班发现,然后就开始唱歌,每天100块,之后不久,别人把她推荐给了无线台一档节目,每天200块。1970年时,她成了歌星,但是“一家人都靠我一个人养,当歌星又怎么样,当时也没有那么多钱赚啊”。再后来就是有人找她演戏,她第一个还是问,“有钱没?”就这样成了电影演员。初始,叶德娴是金牌女配角,第一次获得业界认可的角色是《忌廉沟鲜奶》中年老色衰的下等妓女,还带着两个成年女儿,成日蓬头垢面粗口叫骂。而随后的影片中,她都是打酱油的小角色,《提防小手》里的警花、《鬼新娘》里的男人婆等,虽说拿奖了,但都是闹剧,看不到演技,但这个时期,却是她的黄金十年。2000年后,叶德娴演完《九龙皇后》后,便消失了10年,直到许鞍华找到她,她才直言,这年,“没人找我拍”。
红时拿得起,不红时可以放得下,叶德娴的坚强和淡定很多人都学不来,影评人说,《桃姐》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叶德娴本人的内力和遗世独立的桃姐是颇为相似的,不争,不靠,对生活持有自己的态度和距离。
加上岁月沉淀的演技,让她一鸣惊人。
叶德娴的家庭生活很少被曝光,“家事成为娱乐新闻,还是不要讲的好。”但她的生活没有改变,凌晨四五点就爬起来,呼吸一下清晨的好空气,然后跳跳舞。两三天自己去买一次菜,挑最新鲜的。她还保持了一个习惯,看天相,比如看日全食、北极光,已经有15年了。
本报记者 唐爱明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