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做饭的“老女人”:她让她们成为传奇
《桃姐》让生活中几不染指家务的叶德娴变成了“全能阿妈”,尽管许鞍华自己也说:“最讨厌做家务”,其实倒不是真的有多讨厌,只是几十年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和帮佣均将厨房视为家中禁地,从不让许鞍华插手。可尽管这样,许鞍华镜头下的女人,手头却总有丢不下的活计,也正是这些琐碎的家长里短,让许鞍华电影中那些被烟火气缭绕的女主角们,散发出无限令人动容的光芒。
《女人四十》让当年的萧芳芳和如今的叶德娴一样,成为“影后杀手” |
萧芳芳在《女人四十》里,演的是人到中年的无可奈何。把公公送去老人院,却又扔不下,接回家继续照料。上有老,下有小,光是一日三餐,已经忙到手上生茧。其实萧芳芳是不做事的那种女人。她是童星出身,《世上只有妈妈好》最早由她唱出来,长大了依然貌美,60年代时,萧芳芳和陈宝珠是难分伯仲的青春偶像。陈宝珠是“影迷公主”,万千宠爱于一身,萧芳芳则更符合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审美。萧芳芳和谢贤谈恋爱,是当时最得令的金童玉女,后来分手,谢贤说,她总让我去读书。许鞍华拍《撞到正》的时候,萧芳芳同时是她的监制,到了《女人四十》,她还是有别于其他演员:“她不单只看自己的角色,对整个戏的路线有很多意见,意见都很好。《女人四十》最后票房很好,在香港上映80多天,也算是一项纪录,萧芳芳拿到柏林电影节影后。
多年后,许鞍华拍《天水围的日与夜》,把鲍起静也拍成影后。鲍起静总被认为是那种居家的女人,大约是她在亚视演电视剧太过深入人心之故。其实她住半山,是传说中的香港贵妇,那种永远在消费大溪地黑珍珠和鳄鱼皮手袋的女人。当然,鲍起静不是那种人,她有那么一张踏实的生活化的脸。鲍起静的父亲是著名演员鲍方,弟弟是拿了奥斯卡的著名摄影师鲍德熹,丈夫是著名电影人方平,说起这个电影家庭,又是一个长长的故事。总之,她不像电影中那样,住在贫民区,仔细的算一天能吃多少钱的菜,去菜市场一毛两毛的还价,回到家中,在砧板上几乎连一根肉丝切多宽都要斟酌。但她演出来,让人疑心是不是每位天水围的阿妈都有那样齐整的眉目与和善的处世姿态。
梅艳芳《男人四十》剧照 |
都说许鞍华拍女演员功力深厚,拍出了一大堆影后,最值得称道的大概就是,她能够还原一个生活中真真切切存在的女人的形态。王家卫能够拍出女明星们最华丽的皮囊,皮肤吹弹可破,眼神闪烁动人,仿佛充满了颤抖的灵魂,身条都分外动人。许鞍华却是把她们从镁光灯下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她们一如芸芸众生一般,也要亲手抹去尘埃,也要买菜洗碗,也要面对年龄危机,也要生老病死。从文艺女青年变成文艺女老年的许鞍华,从来也不是做家务的人,为了拍戏,她会经常去菜市场体验生活。她说:“做家务有什么难,看一看也会,只是觉得好麻烦。”《男人四十》里,她拍大特写,让梅艳芳腌猪排,后来梅艳芳说,那也是自己第一次腌猪排,“一世人都没怎么做过饭”。
《桃姐》让叶德娴变成了一个精于生活琐事的女人 |
叶德娴倒是难得的,她说自己平时也爱做饭,不过她吃素,为拍《桃姐》,中间那场买牛舌做牛舌又吃牛舌的镜头,逼着自己沾荤腥。许鞍华说,自己和叶德娴的沟通也不多,其实桃姐是比以前拍过的很多角色都要难,因为桃姐的年龄比叶德娴本人大十多岁,而且要演出中风后的样子。但是叶德娴开始拍第一场戏,“她就已经是桃姐了,不需要再说更多”。拍完戏,叶德娴又过回自己的生活:“早晨四点钟起,吃早餐,下午休息一下,然后去行山,做做运动,晚上早早就睡了。
叶德娴凭《桃姐》获封威尼斯电影节影后,这也是她的首个影后奖杯 |
许鞍华拍过很多好的演员,叶德娴也和不少优秀的导演合作过。这一次,两个人前所未有的默契,两个不问人世沧桑的老姐们儿,一个站在镜头前,一个站在摄像机后,畅想了她们的老年生活——不重于泰山也不轻于鸿毛,只不过是平平淡淡,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还那么点惺惺相惜。我问许鞍华是不是不太喜欢接受采访,她反问我“有谁喜欢呢?”她大笑“威尼斯后到现在访问太多了,叶姐都有点老了”。其实我很想告诉她,真的有人喜欢接受访问,为的不是说那些话,而是出风头博曝光率而已。在香港演艺圈,有的人要做明星,有的人追名逐利……每个人都自命不凡。而许鞍华和叶德娴的联手,最不平凡的地方就在于,这样杰出的两个老女人,早已经心平气和的孤身走我路。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