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电视 TV > 内地电视

“悲”“喜”《悬崖》同播 评判源自内心

2012年01月19日11:01
来源:搜狐娱乐
悬崖海报
悬崖海报

  搜狐娱乐讯 黑龙江卫视的开年热播大戏《悬崖》,开播伊始引热议,特别是因为"虐心"情节和“悲剧”结局而引发的制作方和播出方的“叫板”更是沸沸扬扬。最终黑龙江卫视自己重新演绎,推出“特供剧情”,更以自制“团圆”大结局解决了“悲剧在节日期间播出不符合中国观众收视心理”的矛盾。

  笔者一直在关注《悬崖》和黑龙江卫视的“特供剧情”,也通过一些“知情人”的微博得知该剧有个让不少观众无法接受的“悲剧”大结局。其实笔者认为“虐心”和“团圆”之争归根到底是观众对悲剧、喜剧判定标准及不同审美心理之争。亚里士多德曾把悲剧的定义前提设为:必有两种合理意志发生的冲突。在《悬崖》中,主人公的革命理想最终与现实的残酷冲突导致悲情的结局,而这种结局恰恰是不少中国观众不能接受的,虽然悲剧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内心深度的恐惧来得到灵魂的净化,但观众的评判标准更多源于自身的情感需求。

  中国大众在欣赏戏剧的时候有种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对于悲剧的排斥,特别是过年期间,喜看喜剧,甚至对于画面的色彩都有要求,要以喜庆的大红为主。看了悲剧心里就不舒服,总有种强暗示:这种悲情似乎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某种影响,将在现实中给自己带来某些关乎凶吉的暗示或隐喻。因此,悲剧向来是中国人精神领域不祥的“猫头鹰”——“猫头鹰进宅,没有好事来”。

  笔者认为如果观众对于《悬崖》结局不满意应该来源于这样一种现状:一个活跃在了我们眼前半个多月的为了理想与信念舍生取义的英雄,刚和我们建立了一定的“收视情感”之后便“赶”在除夕前夜离去了,既无法达到内心对于他成功的设想,又不符合中国人过春节喜庆祥和的大氛围。

  其实,在人类的思想史、艺术史中,悲剧也一直是催生许多卓越思考及哲人大师的土壤,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到 《孔雀东南飞》、《长恨歌》。这些不朽的艺术经典,以悲剧独有的严酷悲壮更长久地撞击人们的精神情怀,展示着面对苦难命运人类的富于哲学意义的深刻思考。但由于对待悲剧和喜剧中西方观众存在的文化差异,中国人一直认为死亡是悲剧的极致和终点,因而不祥,所以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悲剧始终是一片生命中不祥的黑云。其实,就生命而言,生和死同样是生命的过程,不同的信仰决定了对生死的不同解读、对悲剧的不同态度。对死亡恐惧的躲避无法带来内心的安静,相反,欣赏悲剧能够更多地了解人生的种种局限和困顿,只有接受了这一切,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内心充盈。所以,不管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还是像《悬崖》这样带有悲情色彩的正剧,都不应被大众所排斥。

  黑龙江卫视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媒体,考虑观众节日收视心理,照顾到春节期间国人的传统情感需求,奉献“团圆”结局合乎情理。笔者获悉,1月21日黑龙江卫视“悲”“喜”《悬崖》大结局即将同播,原版结局到底如何悲惨“虐心”,特供版大结局又是如何“团圆”收官,观众将拭目以待。然而“悲”“喜”《悬崖》之争也留给我们不少思考:作为观众,如何评判文艺作品,从欣赏中迸发出人类智慧的哲学思考和创造力;作为媒体,引导大众提高审美层次和赏析能力,也是重要的职责之一。

    搜狐视频热播剧

(责任编辑:白玉滢)
  • 分享到: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